2006年8月29日 星期二

Digital or Analog...

在數位電路上,


由1轉換成0,


或是由0轉換成1,


因為電容的效應,


總是會有個所謂的傳輸延遲,


也就是propagation delay.


但願心理的電容(capacitor),


也能越小越好,


Anyway, just prefer "static state" to "dynamic state "  because of power consumption.


2006年8月26日 星期六

加了幾片檸檬的啤酒~

很難得啤酒喝起來是甜的,
不知是因為加了幾片的檸檬,
還是啤酒的氣泡中多融入了一些愉悅...


平常一個人喝的時候,
苦味總是特別的明顯,
尤其是寂靜的深夜,
當綿密的氣泡滑潤過喉嚨時,
留下反而是一些愁悶的感覺~


然而在一個感受得到星星的夜晚裏,
或許是處在一種睜開著眼睛的夢境中,
喝下去的啤酒竟然沒有苦澀的感覺,
雖然對於酒精的抵抗力還是一如往常的虛弱,
但也很久沒感受到如此香甜滑順的口感...


夢與現實總是不斷地交替,
現實中往往期待著作夢.
然而有時一處在夢境裏,
卻也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夢,
只希望夢的時間久一點,
或是希望現實就是夢的延續...


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

用心去看星星~

冥想了30分鐘,
慢慢地睜開了眼睛,
想到的...是平靜地走在路上看星星.


凌晨2~3點的柏油路上,
瀰漫著些許的霧氣,
明天的假期,
難得可以靜靜地享受著夏夜的涼意.


坐在路旁的水泥台階上,
看著有些笨手笨腳卻又可愛的小青蛙,
忍不住輕輕地用手去逗弄著...
而蟋蟀一陣又一陣的鳴叫聲,
則是隨著晚風與心靈共振.


忙碌與眾多的人間俗事總是干擾著自然的聲音,
唯有深夜,
才有機會去體會及感受.
茫茫的夜空雖是朦朧,
抬起頭時也確實看不到絲毫的星光.
但...若是看久了,
害羞的繁星也會一一浮現,
因為是用"心"去看到並感受到.
原來...真的有那麼多的星星,
只是平常少了一份心去看~


總是等待著清晨的黎明來呼喚自己的睡意,
這幾天更是如此...
說穿了...或許是捨不得離開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黑夜,
尤其是能從星芒的閃爍中感受到一份貼心與分享~


 


2006年8月23日 星期三

散發著芥茉辛辣與葡萄酒香的法國迪戎(Dijon)~







穿越了萊茵河(Rhein)上的鐵橋,
也離開了瑞士的邊境。
迎接著我們的;
是法國的東部綠意盎然的田園景色及午後柔和的陽光。
下了高速公路,
也準備進入了迪戎(DIJON)的市區。


迪戎(DIJON)位於法國的中部偏東,
建城歷史相當悠久,
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
此城最興盛繁華的時期是在於11至15世紀的晚期,
加上是勃艮地(Burgundy)公爵的首府,
因此遺留了許多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此外,以馬賽克作為建築裝飾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
而隨處可見的貓頭鷹圖案則是代表著迪戎的吉祥物。


迪戎雖然是個小城,
卻出產了世界知名的葡萄酒與芥茉。
在法國,
有兩處極富盛名的產酒區,
一處是位於大西洋東岸的波爾多(Bordeaux),
另一處則是位於瑞士邊境的勃艮地(Burgundy)。
而迪戎,
便是地處於勃艮地酒區的北部。
至於當地所產的芥茉醬(Mustard),
更是歐式料理所不可或缺的。
事實上,歐美的芥茉醬與日式芥茉醬在味道及顏色上有著很大的差異。
吃生魚片時所沾的日式芥茉醬其原料主要是來自於山葵的根部,
因此經研磨處理後便呈現出綠色的泥膏狀,
味道上主要是呈現出刺激性的嗆辣。
而美式芥茉醬則是將芥茉子研磨而成的粉末再加以醋鹽而成的黃色酸味醬料,
有時在吃熱狗時看到的黃色醬料便是屬於美式芥茉。
至於Dijon的芥茉醬;
主要是加上了黑色或褐色的芥茉籽及白酒,
因此在黃灰色的醬料裡還可看到一些深色的芥茉顆粒,
口味上較為濃烈辛辣,
一般常搭配肉類食物(如牛排)使用。


雖然當地的時間是晚上七點左右,
但大部分的商店都打烊了。
而天黑還要再等上兩~三個小時,
因為這裡了緯度比起日本的北海道還要來得要高。
因此,便在市政廳、拉法葉(Lafayette)百貨、凱旋門一帶閒逛。
或許是在義大利染上了吃冰淇淋的惡習,
還是忍不住買了一支冰淇淋雪糕,
坐在凱旋門前廣場享受著迎面而來的徐徐清風。
夜幕漸漸地低垂,
金黃色的太陽也沉沒在西方的地平線上,
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走了約十幾分鐘,
眼前出現了建於13世紀聖母教堂(Église Notre Dame)的尖塔,
差不多也到了今晚下榻的旅館。
而明天早上起來,
便要在迪戎車站搭上TGV(Train a Grande Vitesse;高速子彈列車),
朝向美麗的花都巴黎前進。


(2006.06.15 Afternoon~06.16 Morning)


漸漸融化中...



一直在流失,

累了...

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邂逅馬可波羅的故鄉-水都威尼斯~











義大利中北部的幾個大城裏,
就以位於亞德里亞海(Adriatic)的威尼斯(Venezia;Venice)最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有鐵公路可以直接到達這座美麗的城市,
但很難想像,
威尼斯其實是由一百多座的島嶼所組成的都市.
三百多座的橋樑,
橫跨在將近一百八十條的運河上.
而在這裡主要或甚至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就是往來頻繁的大大小小船隻.


西元五世紀時,
正值民族大遷移,
尤其是日耳曼民族的南下與西進.
當時的人為了躲避北方的蠻族,
大量的移民開始遷徙到了亞德里亞海中的這些島嶼避難.
十世紀後,
拜十字軍東征獲利及日益擴張的海權之下,
威尼斯也成為義大利東北部的霸主.
然而,十四世紀土耳其人海上霸權的興起,
加上其他義大利及歐洲國家的競爭與敵意,
威尼斯也開始由盛轉衰.
西元1797年,
拿破崙征服了威尼斯,
城市國家的型態也因而解體.
之後,淪為奧地利統治.
直到了西元1866年,
才加入了義大利的統一並成為其轄下的一個都市.


坐上了停靠在威尼斯西邊的交通船,
沿著南邊的朱堤卡(Giudecca)運河,
航行了約幾分鐘,
便停泊在一家水晶玻璃工廠旁的碼頭,
威尼斯的水晶玻璃製造技術是舉世聞名,
只是在參觀吹玻璃的過程中卻有些單調的感覺.
離開了工廠,
再往東航行約半個小時,
遠方聖馬可廣場上的鐘樓也越來越顯得突出.
而廣場前的兩根巨大石柱,
東邊柱子上立著代表著聖馬可的飛獅,
西邊則立著保護威尼斯的聖狄奧多羅像(San Teodoro).
柱子及兩尊雕像都是從君士坦丁堡運過來的.
廣場旁另一座引人注目的哥德式建築便是總督府(Palazzo Ducale),
連接著總督府與東邊監獄的橋便著名的嘆息橋.
以前被判刑的人必需走過這座橋並進入監獄,
因此不時會在橋上聽到一些無奈的嘆息聲.
站在聖馬可廣場的正中央,
看著四周數百年甚至千年的建築物,
不難體會為何拿破崙會讚譽此處為歐洲最漂亮的客廳.
廣場內到處都充滿了正在覓食的鴿子,
只要手上放一些飼料,
鴿子總是會停留在肩上或是手臂上啄食.
那一幕也想到了電影"托斯卡尼艷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
女主角因為落下的鴿子糞便而帶來了好運,
甚至因此而帶來了新的戀情.
抬著頭看著滿天飛舞的鴿子,
心理面竟然會有一種期待的感覺.
而廣場兩側的騎樓內,
則是充斥著各式名牌的精品店,
當然也有著要價不斐的咖啡館,
儘管樑柱因為年代久遠而燻成灰黑色,
但以前這裡可是王公貴族聚集聊天的地方.
整個廣場最重要的建築物便是聖馬可教堂(Basillica di San Macro),
西元九世紀時,
威尼斯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卓將聖馬可遺體以近乎盜竊的方式運回威尼斯,
之後聖馬可便成為當地的守護神及象徵,
而亮麗的聖馬可教堂便是興建在其墓上.
與義大利其他的教堂做比較;
這座教堂之所以特別及與眾不同,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融合了東方拜占庭的建築風格,
尤其是五座圓頂便會令人直接聯想到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教堂的正面可以看到五幅描述聖馬可的馬賽克壁畫,
其下方的五個拱門則是屬於羅馬式風格的建築.
此外,在中央拱門上還可看到四尊青銅馬匹,
主要是複製西元1204年從君士坦丁堡掠奪而來的戰利品,
至於真正的青銅馬匹則是放置在教堂內.
矗立在教堂旁的鐘樓高達98.5公尺,
也是整個廣場最顯著的地標.
最初建於西元912年,
但在風吹雨打及海水侵蝕之下,
終於在西元1902年倒榻.
現在看到的鐘樓則是西元1912重建的,
在外觀上仍維持原貌.


離開了聖馬可廣場,
到處都是交錯的河道與橋樑.
而最浪漫的船隻莫過於黑色的鳳尾船(Gondola),
十公尺的船身差不多可以坐滿五位乘客,
船頭的部分還可看到五~六個分叉,
靠著船夫控制著如同棍棒般的槳托,
黑色的船身也優雅地航行於大運河(Canal Grande)的水道上.
並緩緩地穿梭過一座座跨越在河道上的拱橋,
來往的船隻中有時也可聽到音樂演奏或是船夫的即興高歌,
航行了約50分鐘,
又靠回了登船時的河道旁.
看著家戶戶門前的小碼頭,
很難想像這些住家可以說是泡在水裡搭建而成的,
或許這就是威尼斯人的生活方式吧!


每年二月左右時的威尼斯,
總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光客湧入,
因為正舉辦著為期約10天的威尼斯嘉年華(世界三大嘉年華之一),
尤其是在著名的聖馬可廣場.
各式各樣精美的面具及華麗的服飾總是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雖然墨索里尼曾下令禁止使用面具,
但在1979年恢復嘉年華後,
現在隨處都可看到販賣面具的商店或是攤位.


手錶顯示的時間已經是下午三點多,
也差不多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看著船尾揚起的白色的波濤,
紅色的鐘樓及聖母教堂也漸漸地消失在海平面上.
告別了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
也將前往義大利的另一個大城-米蘭.


或許帶著一顆孤獨的心離開這美麗的水都,
但希望下次再來這個地方時,
是多帶了一顆可以分享的心~


(2006.06.11 Morning~Afternoon)


2006年8月19日 星期六

教皇國梵蒂岡~











位於羅馬市區西北方台伯河(Fiume Tevere)右岸的梵蒂岡(Vanticano),
說是一個國家卻顯得太迷你,
因為只有0.44平方公里.
三角形的高地上圍繞著厚實的城牆,
雖然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每一年卻吸引著超過千萬人次的觀光客.
而這個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
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聖彼得大教堂(Piazza San Pietro),
也有著超過500年歷史的梵蒂岡博物館.


每天總是有著太多的觀光客要參觀梵蒂岡,
因此還沒到博物館館的門口,
便看到幾百個人已經沿著城牆在排隊.
而一些非洲黑人則在路邊跟觀光客兜售仿冒皮件或是紀念品,
只是警察一出現卻又一溜煙的到處逃竄.
排了一個多小時終於進入了博物館的入口,
事實上梵蒂岡博物館是由一些美術館,陳列室,中庭,禮拜堂,主題博物館等所組成的博物館群,
若要全部參觀完需走上8公里的路程.
爬上了螺旋狀造型的階梯,
在庇護格萊門特博物館(Museo Pio-Clementino)的八角庭院內,
看到了許多優美的希臘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像,
其中最有名的雕像莫過於特洛伊祭司勞孔(Laocoon)與兒子的雕像.
而拉斐爾陳列室也可看到16世紀初時當時年僅26歲的拉斐爾(Raphael)濕壁畫作品,
其他像是金碧輝煌並掛滿地圖的走廊,
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織錦掛毯,
或是陳列著埃及古文物的博物館,
只能說唯有加快步行的腳步才能再多瀏覽數十萬件收藏文物中的一小部份.
在狹長型博物館的另一端,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絕對是最重要的參觀重點,
尤其是天花板的創世紀(畫於1508-1512)及西牆最後審判(畫於1537-1541)的濕壁畫,
這些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最重要的畫作,
天花板的創世紀壁畫花了他4年的時間,
重點是這4年他必須以仰躺的方式甚至捲屈著身體作畫,
期間還需要忍受著氣候的酷熱及寒冷.
離開了西斯汀禮拜堂,
也進入了令人讚嘆的聖彼得教堂.
柔和的陽光穿透了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巨大圓頂天窗,
在圓頂的下方,
四根高達20公尺的螺旋狀銅柱也支撐著華麗壯觀的青銅華蓋,
而這些青銅原料是由巴洛克大師貝尼尼(Bernini)將萬神殿古門融化所取得的.
華蓋的正下方,
據信埋葬的人正是公元一世紀殉教的耶穌十二門徒之首-聖彼德.
在教堂南側的禮拜堂陳列著米開朗基羅25歲時的大理石雕刻作品-聖殤,
或許是名氣太大,
之前曾遭人蓄意破壞,
因此在雕像的外側已經加上了玻璃框加以保護.
走出了教堂,
眼前是一片寬敞明亮的聖彼得廣場,
矗立在廣場中央的,
是一根高約37公尺的埃及方尖碑.
廣場的兩側,
是由兩百八十幾根高約16公尺的多利克式石柱所構成之半圓形長廊,
而每根面向廣場的柱子上方還可看到共有162位殉教聖人的大理石雕像,
設計者仍是義大利的貝尼尼.
而兩側半圓形長廊所象徵的意義,
則是代表著耶穌張開雙手來擁抱迎接世人.


不到兩個中正紀念堂面積的梵蒂岡,
卻有著數不清的嘆為觀止與屏氣凝神,
或許這也算是一種神蹟吧!


(2006.06.09 Afternoon)


2006年8月18日 星期五

明亮中的黯淡...還是黯淡中的明亮?

週末的午夜時分,
只有晨曦才會喚起睡意...


難得的寧靜了也沉澱了心中的喧擾,
耳邊聽到的是思考的聲音.
打開窗戶,
閉著眼睛去感受著清夜的涼意,
卻也從寂靜中聽到更多...


黯淡的星光總是不會有人去在意,
縱使永恆地守候在夜空中.
而綻放光芒的流星,
雖然稍縱即逝,
但一剎那的明亮與閃爍,
化成灰燼卻也值得了~


2006年8月4日 星期五

遺忘在蘭陽平原...



花了十四分鐘穿越了雪山隧道,
很快地,如同棋盤般的綠色農田及蟄伏在海平面上的龜山島也出現在眼前.
確實...很久沒來拜訪這一片翠綠的蘭陽平原.


看著遠方的龜山島,
腦中浮現的,
是四年前跟三個同事一起開車去宜蘭參加一位同事的婚禮.
雖然結婚的那位同事已於四年前離職了,
然而,其他的三位同事卻仍是同部門的人,
只是些許的感傷也不知不覺地湧上了心頭.
因為想到了以前的無所不談與分享,
現在...卻多了些距離與陌生.
總是幻想著能夠有一輩子的好朋友,
放假時幾個小家庭能開著車一起出遊或是聚餐.
然而一些誤解與自己前一陣子的負面情緒也破壞了原有的包容.
這一陣子也學了很多,
像是在情緒上的控制.
但相對的也付出了一些代價,
尤其是當以平靜的心去看待這幾個月所發生的一切時,
才深深體會到任何事物都會有所謂的有效期限,
而已經"過期"的事物若是想去維持原狀也是徒勞無功的,
除非是奇蹟的突然降臨.
說實在也越來越懶得去做一些無意義的邏輯思考,
因為努力越多只是讓自己更加地疲憊,
平常心的看待反而會有意外的收穫.
或許也因此對工作失去了動力,
但有時失去卻也往往是種收穫,
而多年的情誼或許也往往是另一種的負擔.
少一些計較與在意,
多的反而是包容與心靈上的平靜.


難得宜蘭的天氣如此晴朗,
碧綠深藍的東部海岸,
也襯托著清澈柔和的無盡天空.
過去的美好分享只是歷史的一部分,
太多的在意反而是一種負擔.
離開了宜蘭,
唯一忘了帶回台北的,
或是故意忘了帶回台北的,
大概就是遺留在海風中的種種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