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施里曼與特洛伊(Troy)古城-(9/35)~


特洛伊是特洛伊戰爭的重心,
位於小亞細亞的西北部,
在羅馬帝國時期的皇帝奧古斯都曾在此處建立一個名為利昂(llium)的城鎮,
之後便被稱為希沙立克(Hissarlik)。
西元1871年,
德國的業餘考古學家亨利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此處的山丘挖掘出特洛伊古城後,
不同年代的古城便被陸續被挖出。

現在看到的特洛伊古城跟在電影上看到的城堡有很大的出入,
像是以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為例,
片中的特洛伊城是個擁有高聳城牆的海邊城堡,
然而目前的特洛伊古城只剩下一些斷垣殘壁,
距離海岸線也有一段距離。
不過在售票口附近有一座巨大的木馬,
是用伊達山(Mt. Ida; 帕里斯牧羊的那一座山)的松樹做成,
完成於西元1975年,
多少也可以讓人浮現一些電影裡特洛伊戰爭的場景。


特洛伊遺址上可以說是堆疊著不同時期的古城,
並且依照其年代而有不同的編號:
特洛伊 第一層(Troy I; 西元前3000~2500年);
特洛伊 第二層(Troy II; 西元前2600~2300年);
特洛伊 第三~五層(Troy III~V; 西元前2300~1700年);
特洛伊 第六層(Troy VI; 西元前1700~1250年);
特洛伊 第七層(Troy VII; 西元前1250~1000年);
特洛伊 第八層(Troy VIII; 西元前1000~85年);
特洛伊 第九層(Troy XI; 西元85~西元600年);

第一層主要是個青銅器時代的程市,
後來遭火災所毀滅,
遺址內散佈一些Megaron式的居住遺跡。


第二層是施里曼主要的挖掘重點,
其年代約在西元前2500年~2300年之間。
這時的文化水準相當高,
像是坡道就是屬於這時期的建築。

這一層也是施里曼認為的特洛伊戰爭所發生的古城,
但事實上最接近特洛伊戰爭發生年代的遺址是在第六層,
其中第六層的南門與崗哨塔,
也就是荷馬史詩裏所歌詠的壯烈之門。
當時特洛伊戰士勇敢地穿越此門親赴戰場,
而阿基里斯與赫克特也是在此門前決鬥。
第八層是希臘時期的城市,
亞歷山大大帝曾於西元前334年來此處獻上供品祭神,
至於祭壇的兩口古井則是為了儲存及流放牲禮的血液。
<祭壇>

<雅典那神殿遺跡>

<歐狄翁古劇場>

第九層是羅馬皇帝奧古斯所建的城鎮利昂(llium),
到了四世紀後,
這個城鎮也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建立而沒落。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又回到一年前的特洛伊木馬屠城記(8/35)~


2008年的五月,
在愛琴海的西岸;
腦中浮現的...是荷馬史詩伊利雅德,
阿加曼農(Agamemnon)、阿基里斯(Achilles)、奧德修斯(Odysseus)等人,
率領著希臘大軍集結在的希臘半島的奧利斯(Aulis),
並隨著希臘艦隊穿越愛琴海前往特洛伊(Troy)。

一年過後,
2009年的5月,
在愛琴海的東岸;
腦中浮現的人物,
換成了...赫克特(Hector)、帕里斯(Paris)、海倫(Helen)、老國王普里阿摩(Priam)等人,
據守著特洛伊城抵禦來自於西方的阿加曼農希臘大軍~
然而也因為一隻木馬,
特洛伊城毀於灰燼之中,
十年的戰爭,
也以希臘人屠滅特洛伊人而結束~

荷馬的史詩伊利雅德(Iliad)與奧德賽(Odyssey ),
大約完成於西元前九世紀~西元前八世紀之間。
伊利雅德(Iliad)的內容是以特洛伊戰爭的最後一年為主,
也就是發生戰爭的第十年,
裡面描寫希臘與特洛伊英雄人物之間的爭吵、對戰、謀略、攻防、希臘諸神的參與、戰爭的結束等事蹟。
至於奧德賽(Odyssey ),
則是特洛伊戰爭結束後,
足智多謀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
因為得罪了海神波塞冬(Poseidon)在外漂泊流浪了十個年頭,
後來靠他的機智與雅典娜等諸神的幫助才克服種種艱難考驗,
並回到他的家鄉伊薩卡(Ithaca)島的一些故事。

特洛伊戰爭可以說是整個伊利雅德史詩的重心,
也可以說是女人所引起的戰爭,
因為爭奪女人、忌妒女人所引發的一場戰爭。

在爭奪女人方面,
主要是發生在人類之間的紛爭。
導火線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一次參加斯巴達(Sparta)的宴會中,
拐走了斯巴達國王美涅拉奧斯(Menelaus)的老婆海倫(Helen),
這樣的舉動也引發了希臘與特洛伊之間的戰爭。
美涅拉奧斯為了報復如此的奇恥大辱,
因此將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哥哥,
也就是有希臘諸王之王稱呼的邁錫尼(Mycemae)國王阿加曼農(Agamemnon)。
在阿加曼農的號召下,
希臘半島其他地方的國王或是勇士們也紛紛出兵相助,
包括以機智聞名的伊薩卡(Ithaca)國王奧德修斯(Odysseus)、希臘第一勇士邁爾米登(Myrmidons)王子阿基里斯(Achilles)。
希臘的大軍在奧利斯(Aulis)集結後,
便朝向愛琴海朝的另一端-小亞細亞的特洛伊前進。

至於忌妒女人方面,
則是希臘幾個女神之間的紛爭,
整件事源自於金蘋果的爭議。
當初在阿基里斯的父親邁爾米登(Myrmidons)國王"佩琉斯(Peleus)"與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的婚宴上,
因為沒有邀請到專門挑撥離間的紛爭女神-厄里斯(Eris),
為了報復,
她不請自來並丟出了一個寫著"獻給最美者"的金蘋果,
結果造成了三位女神之間的爭搶。
這三位女神分別是:
(1.) 愛神-阿芙羅戴忒(Aphrodite;就是羅馬人稱的維納斯);
(2.) 天后-赫拉(Hera ;宙斯-Zeus的老婆);
(3.) 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
最後還搞到天神宙斯(Zeus)出面來解決這場紛爭,
為了不得罪這幾位女神,
宙斯乾脆指派由當時正在伊達(Ida)山牧羊的帕里斯(Paris)來裁定。
三位女神也分別開出不同的條件希望能得到金蘋果,
阿芙羅戴忒(維納斯)答應給他全天下最美麗的女子做為妻子,
赫拉允諾給他權力與財富,
至於雅典納則是讓他擁有戰爭的榮耀與聲望。
幾經思考後,
帕里斯將金蘋果給了阿芙羅戴忒(維納斯)。
雖然這件紛爭也告一段落,
卻也讓另外兩個女神變成他的敵人。

歷經了金蘋果事件後,
帕里斯也可以說是時來運轉。
他的姐姐特洛伊公主"卡珊卓拉(Cassandra)"在一次比武大會中認出了這位失散多年的弟弟,
並找來其父親國王普里阿摩(Priam)與王后有來相認,
從此帕里斯從牧羊童變成了特洛伊王子。

之後帕里斯(Paris)在一次參加斯巴達(Sparta)的宴會中,
愛神阿芙羅戴忒(維納斯)沒有忘記幾年前金蘋果事件的承諾,
她讓當時天下最美的女人,
也就是斯巴達國王美涅拉奧斯(Menelaus)的老婆海倫(Helen),
與帕里斯熱戀並一起私奔,
然而也此爆發了特洛伊戰爭。



在戰爭的第一年,
希臘軍隊出師不利,
他們迷路並誤攻鄰近特洛伊的另一個國家-米西亞(Mysia),
米西亞的國王是希臘著名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即羅馬神話中的赫丘力斯(Hercules)的兒子忒勒福斯(Telaphus),
當希臘人發現攻錯城市後,
簽下合約離開時又遇到了風暴並漂回了當時出發的希臘半島港口-奧利斯(Aulis),
因此第一次遠征可以說是以失敗收場。
之後希臘大軍又再一次集結並從希臘半島出發,
這一次有忒勒福斯的帶路後,
阿加曼農等人也成功地攻到了特洛伊的城下,
只是特洛伊王子赫克特(Hector)驍勇善戰,
而海神波塞冬(Poseidon)及太陽神阿波羅(Apollo)所搭建的特洛伊城牆也異常堅固,
加上希臘諸將領因為內鬥而消耗戰力,
因此戰爭的前九年可以說是陷入膠著。

戰爭到了第十年開始產生一些變化,
在一場對戰中,
赫克特殺死了阿基里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
盛怒中的阿基里斯將赫克特殺死,
並凌辱他的屍體,
之後還殺死前來支援特洛伊的亞馬遜女王潘塞西里亞(Penthesilea)以及衣索比亞國王曼儂(Memnon)。
雖然帕里斯在太陽神阿波羅的指引下射中了阿基里斯唯一弱點-腳踝,
然而阿基里斯的戰死卻無法讓特洛伊免於滅亡。

沒多久帕里斯身中毒箭而身亡,
而希臘採用了奧德修斯(Odysseus)的計謀,
也就是將士兵藏在巨大的木馬裏,
並引誘特洛伊人將木馬遷進城中。
當晚躲在木馬內的希臘士兵打開特洛伊城門,
裏應外合之下,
老國王普里阿摩(Priam)被阿基里斯的兒子尼奧普托勒慕斯(Neoptolemus)所殺,
美麗的海倫(Helen)也被斯巴達國王美涅拉奧斯(Menelaus)所原諒並帶回希臘。
特洛伊城內的男子被殺光,
三天三夜的大火讓特洛伊成為一片廢墟,
而特洛伊戰爭也終告結束,
希臘的勢力擴展到小亞細亞的西部。

附帶一提,
在特洛伊城破之際,
曾是赫克特的大將-伊尼亞士(Aeneas;希臘文: Αινείας),
同時也是阿芙羅戴忒(維納斯)的兒子;
他趁亂逃出特洛伊,
向西到達了今日的義大利半島,
並成為羅馬人的始祖。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橫跨歐亞之間的土耳其海峽(下)-伊斯坦堡海峽(7/35)~


博斯普魯斯(Bosphorus),
這個名稱源自於希臘語(Βόσπορο)。
希臘神話裏,
眾神之神-宙斯(Zeus)生性風流,
只是他也有一個有著忌妒心極為強烈的老婆-赫拉(Hera)。
而他豐富的情史裏,
有一個故事也衍生出了"博斯普魯斯"這個名稱。
位於希臘南邊的阿爾茍斯(Argos),
其國王-伊納科斯(Inachus)有個美艷動人的女兒,
名叫伊娥(Io),
她的美貌讓宙斯動了心。
為了讓自己偷情不被老婆發現,
因此宙斯就將伊娥變成一頭小母牛。
只是紙包不處火,
發現真相的赫拉驅使牛蠅去叮咬變成牛的伊娥。
受到驚嚇的伊娥只能拼命地渡過大海往亞洲奔跑,
而她跑過的地方就被稱之為博斯普魯斯,
其中bos是牛的意思,
"博斯普魯斯"的意思就是牛渡過的地方。

博斯普魯斯(Bosphorus Strait)是西方對於這個海峽的稱呼,
土耳其人則習慣稱之為伊斯坦堡海峽 (土耳其語: İstanbul Boğazı)。


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有兩座跨海大橋連接著歐亞大陸,
分別是穆罕默德二世大橋與博斯普魯斯大橋。

位於海峽中段的穆罕默德二世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 Köprüsü),
又稱為第二博斯普魯斯大橋(Second Bosporus Bridge);
全長1510公尺,
橋寬 39公尺,
兩座橋塔間距1090公尺,
橋面距離海面64公尺,
這座大橋完成於西元1988年。


另一座跨海大橋則完成於西元1973年,
位於海峽的南段,
稱之為博斯普魯斯大橋(Bosphorus Bridge; 土耳其語:Boğaziçi Köprüsü),
或是第一博斯普魯斯大橋(First Bosporus Bridge)。
橋長1560公尺,
橋寬 39公尺,
橋塔之間的距離1073公尺,
橋面距離海面則是64公尺。


搭乘航行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艇是認識伊斯坦堡最快的方式之一,
像是在伊斯坦堡亞洲區的哈達爾帕夏車站(Haydarpaşa railway station)旁就有往來海峽間的遊艇。

一個多小時的行程裏,
遊艇會沿著海峽往北穿越博斯普魯斯大橋,
接著再循原航道往南進入位於歐洲新城與舊城區之間的黃金角(Goldenhorn),
並停靠在伊斯坦堡舊城區北邊的沙勒丹米爾(Sarıdemir)附近的碼頭。


當遊艇離開哈達爾帕夏車站旁的碼頭時,
在對岸的伊斯坦堡歐洲舊城區可以看到兩座巨大的寺廟與一座宮殿,
分別是南邊的藍色清真寺與北邊的聖索菲雅教堂,
緊鄰在聖索菲雅教堂北邊的宮殿則是托普卡匹皇宮,
這三座宏偉的建築物可以說是伊斯坦堡的代表。

藍色清真寺建於十七世紀初,
聖索菲雅教堂則是在西元六世紀時由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所下令興建。

至於托普卡匹皇宮,
最初的建築始於西元1459年。
看著聖索菲雅教堂與岸邊聳立的城牆,
腦中也浮現了八百多年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西元1202~1204年)...
不同於前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目的地耶路撒冷,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目標是今日的伊斯坦堡。
當時的伊斯坦堡稱之為君士坦丁堡,
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
也是基督教世界裏最繁榮的首都。
至於為何十字軍會攻擊同屬基督教世界的東羅馬帝國而非東方的穆斯林,
說穿了只是領軍的威尼斯人為了自己商業利益及報復二十年前君士坦丁堡居民屠殺城內拉丁人事件才會做出如此奇怪的決定。
而當十字軍艦隊抵達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外圍時,
一名軍人寫下這樣的感言:
"我敢說沒有見過君士坦丁堡的人,
一定無法想像是上竟然有如此美麗的城市。
聳立的城牆與環繞的高塔,
富麗的宮殿與崇高的教堂,
就算是最勇敢的男子漢也會不由得撼動。"


 


 


 


伊斯坦堡歐洲舊城區北邊是新城區,
兩個城區之間的海域稱之為黃金角(Goldenhorn)。

新城區最明顯的建築物就是加拉達塔(Galata Tower),
建於西元1348年,
是棟高66.9公尺的9層樓建築物。
由於歷史悠久,
在一些伊斯坦堡的古地圖上也會看到這座突出的高塔。

此外,
岸邊也可以看到洛可可風格濃厚的歐式宮殿-朵瑪巴切皇宮(Dolmabahçe Palace),
這是因為十九世紀時的建築已經深受歐洲建築風格所影響。

再往北就會穿越橫跨著歐亞大陸的博斯普魯斯大橋(Bosphorus Bridge),
更遠處則會看到另一座跨海大橋-穆罕默德二世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航行到這兩座大橋之間的海域,
遊艇也開始轉向並往南朝向黃金角航行。
進入了黃金角,
穿越了加拉達橋(Galata Bridge),
最明顯的建築物就是位於舊城區內的蘇萊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

這座清真寺是由鄂圖曼土耳其最富盛名的蘇丹-蘇萊曼一世,
也就是歐洲人所稱的蘇萊曼大帝,
命令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師錫南(Sinan)於西元1550~1557年間所建造。

而隨著遊艇靠向舊城區北岸的沙勒丹米爾(Sarıdemir)附近碼頭,
總算也結束了遊艇的行程,
並踏上了歐洲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