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細心去感受...生活中的舞者

布幔緩緩地升起,
隨著音樂的節奏,
輕盈的舞者踮起了腳尖,
透過了旋轉、跨步、跳耀、彎腰等動作,
在舞台上留下了優美的弧線與心動。
生活的週遭,
隨時都不難發現那些努力不懈的舞者,
舞動中...也讓人留下深刻的感受。


黑白相間的木質琴鍵上,
纖細的指尖不斷地來回舞動著,
伴隨著踏板的起伏,
琴譜上的音符也轉化成優美柔和的旋律。

沾著顏料的畫筆,
在白色的畫布上翩翩起舞,
揮動著畫刀與畫筆,
鮮豔的色彩與深刻的筆觸也構成令人感動的圖畫。

佈滿綠色方格的稿紙上,
筆桿輕快地跳過每一個格子,
留在稿紙上的舞者身影,
是一字又一字的想法與意念。


其實生活不是那麼地一成不變,
換個角度去欣賞,
簡單的世界也是充滿著變化與驚奇,
而無聊與單調,
也在不同的感受中變成熱鬧與心動。

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內心聽到的聲音...卻總是佔據著夜空~



五月的梅雨季節,
雨停了一陣子;
地也乾了...


聽到了...雲朵滑過夜空的聲音;
聽到了...星月交相談話的聲音;
聽到了...樹木輕柔呼吸的聲音;
聽到了...地球緩緩轉動的聲音;
聽到了...文字私語呢喃的聲音;
聽到了...花瓣凋謝散落的聲音;


除了這些熟悉的聲音,
似乎也很久沒有聽到一種能夠分享與溫存的聲音,
或者是說;
聽到的...只是自己孤獨對話的回音。
而一絲清涼的晚風吹撫,
也暖不了習慣已久的寒意;
一種寒到地球已經快停止運轉的凍結與凝固...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埃及的娜芙蒂蒂(Nefertiti)與阿肯那頓(Akhenaten)-2/2


至於娜芙蒂蒂的夫君-阿蒙荷泰普四世(Amenhotep IV)或是改名後的阿肯那頓(Akhenaton),
在他任內,
一系列的政治與宗教改革引起了許多民怨與紛爭,
甚至因此跟底比斯的祭司對立並分裂,
所以也有叛逆法老(Rebel Pharaoht)的稱呼。
而他的改革中,
最有名的莫過於將多神的埃及信仰觀念改成一神信仰,
也就是獨尊太陽神"阿頓(Aton)",
這在人類的歷史上也是首創的。
當時埃及祭司在政治及宗教上享有很多的權力,
尤其是埃及的首都底比斯(希臘人稱之為Thebes;阿拉伯人則稱之為Luxor)更是明顯,
然而祭司們貪婪、腐敗、享用特權等行為卻也日益嚴重。
因此阿肯那頓為了與之對抗,
首先便透過各種手段去貶低太陽神阿蒙(Amen)的地位,
藉此來打擊底比斯祭司們的地位。
之後他又提升當時並不太被重視的神-阿頓(Aton)的地位,
甚至到了後來還獨尊阿頓為唯一的神,
並將全國的阿蒙神像破壞或刮除,
而法老更是成為唯一能夠與阿頓神溝通的人。
很明顯的,
他這樣激烈的做法就是想要徹底的收回祭司們的特權,
也可以說他的宗教改革就是一種政治鬥爭。
此外他還在底比斯的北方另建新都-阿瑪那(Amarna)。
當初他繼承王位的名字是"Amenhotep",
也就是有著阿蒙神字根的阿蒙荷泰普(四世)。
之後便改了一個新的名字,
也就有著阿頓神字根的"Akhenaton"。
到了後來,
這些重大的改革卻也造成了與保守勢力的衝突,
甚至引起國內人民的嚴重反彈,
而小亞細亞的蠻族西臺人(Hittites)也入侵了埃及在中東的一些屬地,
他消極不理睬的態度造成這些屬地的脫離。
加上一場嚴重的瘟疫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
因此埃及帝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
甚至瀕臨崩潰瓦解。
不到30歲的年紀;
這位法老王就在失意與挫敗中去世,
不久後新都阿瑪那也就荒廢在沙漠之中了。
繼位的法老王史孟卡拉(Smenkhare)只有在位三年,
接著繼位的法老王就是著名的圖坦卡頓"Tutankhaton"。
他是阿肯那頓的女婿(也有說法是阿肯那頓的兒子),
在祭司的擁護之下登基為法老。
因此他又重新重用那些已經失勢的祭司,
名字也改成了有著阿蒙神字根的圖坦卡門"Tutankhamen",
並恢復了阿蒙神及其他諸神的信仰。
至於阿頓神的神像或是相關名稱也被下令破壞或是剔除,
當然也包括了阿肯那頓這個失敗的名字。
除了宗教上的改革,
這時期的藝術風格也明顯地異於埃及其他法老的時期,
因此被稱為阿瑪那(Amarna)風格。
一般傳統上,
在製作埃及法老或是皇族的雕像時,
其表現的手法總是偏重於莊重肅穆的形式,
甚至會流於一種制式化的神化風格。
然而阿瑪那時期的雕像、壁畫、或是浮雕等藝術作品,
卻流露出一種寫實與自然的風格。
作品內容上也比較注重人性的親情與溫暖,
像是阿肯納頓親吻女兒或是與妻子娜芙蒂蒂恩愛的雕像或是浮雕作品。
此外埃及史上最著名的優美詩篇之一太陽神(阿頓)頌,
後世也認為是阿肯那頓所寫的文學作品。

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

埃及的娜芙蒂蒂(Nefertiti)與阿肯那頓(Akhenaten)-1/2




埃及最富盛名的女性大概就是托勒密時期的埃及豔后-克利歐派翠拉(Cleopatra)。
事實上;她是希臘人而非埃及人,
而她的容貌及身材,
也非像是電影上看到的埃及豔后那般地美艷動人,
相對的;她的身材反而稍嫌臃腫且相貌平平。
然而之所以能跟夠深深的吸引著凱撒及安東尼,
主要憑藉的是她過人的智慧及政治外交上的才華。
就以現在埃及所留存下來的雕像或是壁畫而言;
埃及史上最美麗的女人,
是據今約三千三百多年前的王后娜芙蒂蒂(Nefertiti),
而娜芙蒂蒂(Nefertiti)在埃及所代表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女人。
她是十八王朝時期著名法老-阿肯那頓(Akhenaten)的妻子,
其石灰石彩色胸像是埃及出土最美的雕像之一,
目前陳列在德國柏林的埃及博物館。
此外她美麗的肖像也是每一家紙莎草紀念品店必出現的圖案之一,
記得買完了紀念品後不要忘了看一下手上剩下的紙鈔,
因為5 piaster的紙幣上也有這位皇后的肖像。
從當時遺留下來的壁畫及浮雕等藝術作品,
她有著相當高的政治地位,
因此總是與其夫君-法老阿肯那頓一起出現在各種政治或是祭祀場合,
甚至有些歷史學家推斷她就是阿肯那頓死後繼位的法老-史孟卡拉(Smenkhare)。
Discovery頻道也曾經製作一些跟這位皇后相關的節目,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年前所播放的專輯"再現埃及王后:納芙蒂蒂(Nefertiti Resurrected)"。
2002年六月,
英國約克大學瓊安.弗萊契(Joann Fletcher)博士及助理人員,
獲准勘查位於埃及中部路克索(Luxor)帝王谷內編號KV35的墓室,
並推論其中一具木乃伊幾乎就是娜芙蒂蒂,
在當時也造成了轟動。
不過這個節目在播出不久後就遭受到埃及的札西.哈瓦斯(Zahi Hawass)博士嚴重的批評,
相信若是常看Discovery的人一定對於這位埃及古蹟最高委員會秘書長並不陌生,
尤其是戴著西部牛仔帽、直爽的個性、專業嚴厲的批判語氣等獨特個人風格也讓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他在對記者批評這個推論時一開口就是"Bullshit!",
並且提出許多疑點強烈否認這具木乃伊就是娜芙蒂蒂。
雖然這樣的結果讓許多人感到有些遺憾,
但也讓更多的世人認識這位埃及最美麗的皇后。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八): 印加帝國的建築與文化



印加的意思就是太陽神之子,
而印加人自稱自己的帝國為四邦之地,
因為整個帝國領土分被為東西南北四個行政區。
為了統治如此幅員廣大的國家,
印加人將忠誠度比較高的皇族或是首都庫斯科居民遷徙到比較偏遠的省份,
反之;屬於地方酋長的部落就會被遷徙到庫斯科附近嚴密控管。
此外為了帝國統治與交通的便利,
印加人在險峻的安第斯山脈建造了縱錯複雜的交通網路,
平均每兩公里就有一個驛站。
驛站的信使沒有坐騎或是其他交通工具,
唯一的動力的就是快捷的雙腳。
整個交通網路總計長約四萬公里,
其中有兩條相互平行的主要幹道貫穿南北,
沿海的一條長4055公里,寬約7.3公尺;
另一條沿著安地山脈的道路則長5229公里,寬約4.57~7.34公里。


此外,印加人不會使用鐵器或是車輪等工具,
最多只會使用一些銅製或是石製的工具,
然而卻有著極為傑出的石造建築技術。
印加人將每個重達數十噸以上的大石頭琢磨成多邊形的方塊,
再以堆疊的方式砌成石牆、宮殿、神廟等,
而石頭與石頭之間就像是拼圖般的精密吻合。
位於庫斯科西北方約112公里處的馬丘比丘(Machupjc hu)古城,
是印加帝國遺留下來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遺址。
整個山城建立在2280公尺高的崇山峻嶺之間,
西元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將這座遺跡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印加人沒有發展出文字,
因此日常的紀錄都靠繩結,
也就是所謂的基普(quipu),
一般是作為數量統計使用。
不同顏色的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像是白色代表白銀、黃色代表黃金、紅色則是戰士等,
事實上基普比較是類似一種會意的文字。
而印加人也有著相當發達的織布技術,
加上成熟的染布技巧,
因此其色彩絢麗的布料也讓當時的歐洲人讚嘆不已。
此外,利用當地特產的駱馬所織造出來的柔軟布匹,
也是當時高原帝國裡最珍貴的物品之一。


對於先人的遺體,
印加人會加以保存並祭拜。
因為他們相信人死後生命力並不會消失,
而家族的族長或是皇族的遺體,
甚至會被製作成木乃伊當作神明參拜。
所以當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被皮薩羅處死時,
他寧願選擇改信天主教以砍頭來代替火刑。
對於印加人而言,
屍體因火化而消失是最恐怖的懲罰。
雖然印加人與阿茲特克人一樣,
都是崇拜太陽神。
但不像是馬雅人或是阿茲特克人,
印加人並沒有大規模的戰俘獻祭儀式。


玉米、馬鈴薯、跟古柯(Coca)是印加人的主要農作物,
其中嚼食乾燥古柯葉是印加人長久以來的習慣,
主要作用是用來提神。
因此不論男女,
身邊總是會有一個毛織的小袋子用來裝古柯葉。
附帶一提的;
還有一種名為可樂樹(kola nut)的植物,
主要產於非洲西部,
其果實因含有大量咖啡因而有提神效果。
西元1886年,
美國一位藥劑師-約翰.潘柏頓(John Pemberton)將這兩種配方加上一些碳酸水及香料調製成一種提神治療頭痛的藥水,
即古柯葉(Coca Leaves)與可樂果(Kola Nut)的萃取物,
此外為了美化商品的名稱,
就將kola改成cola,
全名變成了"Coca Cola",
而這個名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飲料-可口可樂。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七): 印加帝國的興盛與滅亡



西於十六世紀初,
當西班牙人陸陸續續到達中南美洲後,
位於南美洲的印加(Inca)帝國,
是當時美洲最大的帝國。
領土南北蜿蜒4000多公里,
東西寬1200多公里,
總面積達240多萬平方公里。
整個帝國人口有1100多萬,
所涵蓋的地區包括了今日的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
而真正吸引西班牙人的,
卻是這個帝國所擁有的黃金。


約在西元1200年,
印加人在祕魯南部的山間盆地庫斯科(Cuzco)建國,
在歷經第9代帕查庫提(Pachacuti;1438~1471)、第10代托帕尤潘基(Topa Yupanqui;1471~1493)、第11代伊納卡帕克(Huayna Capac;1493~1525)的南征北討,
當時印加帝國的領土已經是一個南北蜿蜒長達四千公里的大帝國。
然而就此時,
來自於秘魯與厄瓜多爾邊境港口屯貝斯(T'umbes)的使者告訴皇帝,
白人已經從海上到來。
西元1525年,
瓦伊納卡帕克因病駕崩。
印加帝國的繼承權也引發了一場戰爭,
合法婚生子瓦斯卡(Huascar)在庫斯科加冕為印加皇帝,
私生子阿塔瓦爾帕(Atahualpa)則在第二大城基多(Quito)被擁立為皇帝,
而這樣的分裂正好給了西班牙人入侵的機會。
西元1532年,
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帶領著63個騎兵與200個步兵,
朝向阿塔瓦爾帕所駐紮的卡哈瑪卡(Cajamarca)前進。
在與皇帝會面與談判的過程中,
狡猾的皮薩羅與其伏兵制服住了印加皇帝,
並要脅交出一個房間的黃金作為贖金。
短時間內印加人便達到了這樣的要求,
然而貪婪的西班牙人不但違背諾言將阿塔瓦爾帕處死,
為了獲取更多的黃金;
西班牙軍隊進攻首都庫斯科,
並洗劫了太陽神廟。
至於瓦斯卡,
也在西班牙人控制卡哈瑪卡時便被擁護阿塔瓦爾帕的將領所暗殺。
而印加帝國的殘餘勢力則在阿塔瓦爾帕的兄弟曼科(Manco)帶領下撤退到森林邊緣的維特寇斯(Vitcos),
並繼續與西班牙人作長期的對抗。
西元1572年,
印加王曼科的兒子托帕·阿馬魯(Topa Amaru)與提圖·庫西(Titu Cusi)兵敗被俘,
托帕阿馬魯被處死,
提圖庫西則受洗為基督徒,
並用西班牙文紀錄最後幾位印加王抵抗西班牙人的歷史。
至此印加帝國可以說是完全的滅亡。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六): 阿茲特克帝國



在墨西哥的國旗中央,
是一隻站在仙人掌上的老鷹,
嘴裡還叼著一隻蛇,
而這個圖騰是源自於阿茲特克帝國的傳說。
阿茲特克人的祖先是來自於現今墨西哥市北方一個叫阿茲特蘭(Aztl'an)的地方,
原先其部落的名稱是墨西卡(Mexica),
後來因為是從阿茲特蘭遷徙到此地,
因此便採用了阿茲特克(Aztec)這個名稱。
依據著太陽神的指示,
阿茲特克人也遷居到了位於南邊的特斯科科湖(Lake Texcoco)一帶。
西元1325年,
他們看到了一隻叼著蛇的老鷹停留在仙人掌上,
這樣的情景也讓他們決定在此地定居,
並在湖上開始建立起巨大的人工島-台諾契提特蘭(Tenochtitl'an),
而這座人工島的位置也就是位於現在墨西哥市的城中心。
阿茲特克文明興起於西元14世紀左右,
到了西元1525年最後一位皇帝切奧特莫克(Cuauht'emoc)被西班牙人吊死後,
阿茲特克帝國也從歷史上消失。
事實上阿茲特克帝國是由三個聯盟所組成,
西元1428年,
台諾契提特蘭、特斯科科(Texcoco)和塔庫巴(Tacuba)三股勢力共同結盟,
並由台諾契提特蘭的阿茲特克人主導了這個聯盟。
到了西元十六世紀初,
正是阿茲特克帝國處於強盛的時期,
首都台諾契提特蘭人口將近30萬,
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然而到了西元1517年,
西班牙的船隊首度抵達了東邊的尤加敦及坎佩切(Campeche)一帶的海岸。
西元1519年,
一艘船隊離開了古巴,
前往墨西哥沿岸探勘測量,
而率領這支艦隊的是西班牙貴族科蒂茲(Herna'n Corte's),
當時的阿茲特克皇帝是蒙提祖馬二世(Montezuma)。
阿茲特克的曆書有一個預言,
就是他們所崇拜的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會從東方回來。
因此當他看到這些來自東方的白種人,
認為就是神的使者,
所以便很隆重的接待這些西班牙人。
只是科蒂茲利用了蒙提祖馬二世的優柔寡斷,
在宮殿裏直接扣押皇帝及其他土酋貴族,
在一場衝突與屠殺中,
約一萬個阿茲特克人喪命,
而蒙提祖馬二世也被刺殺身亡。
倖存的阿茲特克人由蒙提祖馬二世侄子切奧特莫克(Cuauhte'moc)繼續領導並對抗西班人,
西元1521年,
阿茲特克首都台諾契提特蘭陷落,
阿茲特克貴族幾乎被殺戮殆盡,
人工島上的大神廟、宮殿等建築也在無情的大火中被焚毀,
幾年後末代皇帝切奧特莫克(Cuauhte'moc)還是逃不過被西班牙人吊死的命運。


阿茲特克跟馬雅人一樣都有大規模的活人獻祭儀式;
在他們的觀念裏,
為了維持太陽運轉及宇宙不滅,
並延長神的壽命及求得風調雨順,
源源不絕的活人心臟及人血是絕對必要的。
因此便不斷發動戰爭以得到戰俘,
甚至演變成一種約定式的儀式戰爭"花之戰(Flowery Wars)",
其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獻祭的人牲。
有時一場獻祭的儀式往往會殺掉成千上萬的戰俘,
若是沒有戰俘則不會舉行如此隆重的祭禮。
儀式中,
人牲被祭司或是國王以石刀剖胸取出正在跳動的心臟,
並朝向神殿上的偶像丟擲過去。
而取出心臟後的屍體便會被推下神廟,
儀式結束後,
死者的屍肉會被戰爭中抓到他們的人所分食。
因此一場祭典儀式中,
整個神廟的台階上都被血水染紅,
而空氣中則是瀰漫著人血的腥味。
到了十六世紀阿茲特克人被西班牙人所征服後,
這樣恐怖的儀式才終告消失與結束。


阿茲特克的首都台諾契提特蘭就位於今天墨西哥城的中心,
當時的人工島及大神廟等建築在科蒂茲及其西班牙軍隊征服後便被破壞殆盡,
而週遭的特斯科科(Texcoco)湖也被填平,
取而代之的是陸陸續續建立的西班牙式建築。
目前的墨西哥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就像是五百年前繁榮的台諾契提特蘭一樣,
而居民的組成也變成了60%的西班牙與印地安人混血、30%的印第安人後裔、及9%的西班牙後裔。
至於當時的太陽神信仰,
也在西班牙人統治後被天主教信仰所取而代之了。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五): 馬雅人的天文曆法與文明的滅絕

馬雅人的曆法非常地精準,
這跟他們高度發展的天文及數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在許多現存馬雅金字塔的頂端,
都會發現有一些專門用來觀測星象的觀星台。
也因此馬雅人雖然仍停留在石器時代,
祭司們卻能利用簡單的觀測器材去計算出誤差極小的太陽、月亮、金星等運轉週期。
馬雅的曆法主要有三種,
即宗教曆、太陽曆、與金星曆。
宗教曆(Tzolkin)主要為祭祀用,
一年是由13個數字及20個神像去配對組合,
所以一年有260天。
而太陽曆(Haabes)共有18個月,
每個月有20天,
再加上5天的禁忌日,
因此一年有365天。
此外260天的宗教曆與365天的太陽曆產生了一個18980天的週期,
也就是365與260的最小公倍數,
除以365天便是太陽曆的52年,
而每52年的週期之後還要再加上13天,
所以一年的時間就是365.25天。
至於金星曆,
主要是用在長時間的計算使用,
一年有584天,
跟現今天文學家所算出的時間每個月的誤差只有6分鐘。
而馬雅的數學運算方式是採二十進位制,
此外"零"的觀念也比歐洲人早了將近一千年。


馬雅文明的特殊及神秘之處,
在於出現的太突然,
卻又消失的太倉促。
此外也不像其他伴隨著大河的古文明,
像是黃河的中華文明、恆河的印度文明、尼羅河的埃及文明、或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相對的;馬雅人反而是在水源缺乏的熱帶叢林裏建立起他們的文明。
在西元九世紀的時候,
當時正值其文明鼎盛的古典時期,
然而眾多的馬雅城邦卻不約而同地中斷了金字塔及神廟的建築工程,
並且遷移到北方的叢林裏,
之後馬雅文明便開始衰退了。
西元十六世紀後,
西班牙人征服尤加敦半島。
第一位主教是迪牙哥·德·蘭達(Diego de Landa;西班牙方濟會),
他是一位對於其所信仰的宗教有著無比堅定及強烈意志的人,
因此在他的眼中,
馬雅人的宗教是邪惡且與魔鬼有所勾結的。
所以他下令焚毀所有馬雅人的手抄本與經書,
摧毀馬雅神像與其他相關的偶像,
甚至殘酷地將馬雅祭司以火刑處死。
事實上馬雅祭司是少數傳承著馬雅歷史與文字知識的人,
因此當這些人被西班牙人無情的燒死後,
整個馬雅文明可以說是徹底的被毀滅,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馬雅文字仍無法完全被解讀出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諷刺的是;
對於十六世紀馬雅文明紀錄最完整的資料,
卻也是這位主教所寫的"尤加敦風物誌",
尤其是他對馬雅文字的深入研究及風俗民情的詳細記載。


馬雅人的審美觀跟現代人也有著若干的差異,
在留存下來的雕刻或是壁畫裏,
總是看到馬雅人奇特的面部特徵,
鷹勾鼻、扁平的額頭、厚唇、上揚的眼睛等。
尤其是扁平的頭型,
在馬雅人眼中是俊美的象徵。
因此在嬰兒時期,
頭部的前後會捆上木板來夾緊頭骨,
固定了一陣子後,
額頭的形狀就會形成扁平狀。
而鬥雞眼也是高貴的象徵,
因此會在小孩額頭上的頭髮繫上小珠子或是一些小飾物,
如此注視一段時間後便會成為鬥雞眼。


中南美洲的印地安人都有活人獻祭儀式,
馬雅人也是如此。
尤其是十世紀以後的後古典時期,
活人獻祭的儀式變得更為盛大,
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北方入侵的托爾特克人影響。
此外馬雅人也在神廟旁建造了一些球類比賽的場地,
只是比賽性質是一種賭命,
輸球的下場就是被推上神廟接受獻祭的儀式;
也有一種說法是不用去接受人祭的一方故意輸掉比賽,
反而是勝利者要去神廟上受死。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四): 馬雅人的分布、建築、與文字


馬雅(Maya)文明的名稱由來,
主要是來自於尤加敦(Youcatan)半島上的一個城邦-馬雅潘(Mayapan)。
其最強盛的時期甚至主導尤加敦半島北部的政治與經濟,
在時間上差不多就是西元十二~十四世紀左右,
之後西班牙人到了這一帶後便把尤加敦半島的所有文明稱為馬雅文明。


馬雅人並不像阿茲特克或是印加文明有著統一的帝國,
事實上;馬雅地區是由一些城邦所組成的,
而有些城邦則會維持著一種結盟的關係。
馬雅文明涵蓋著今日的墨西哥南部、貝里斯、宏都拉斯、及薩爾瓦多一帶,
直到現在仍有三百萬的馬雅人居住在這些地區,
而且這些人仍然繼續說著他們祖先的語言。


一般將瑪雅文明分為三個時期:
(1)西元前1500年~西元300年:前古典時期,
(2)西元300年~900年:古典時期,
(3)西元900年~十六世紀初(西班牙人開始統治):後古典時期,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瑪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
古典時期三個最大的城邦是蒂卡爾(Tikal)、科潘(Cop'an)和帕倫克(Palenque);
而奇成伊札(Chiche'n Itza')和瑪雅潘(Mayapan)則代表了後古典時期文明。
事實上到了後古典時期,
馬雅文明已經到了衰落的階段。


馬雅文明是整個美洲發展最高度的文化,
有些知識及技術甚至遠遠領先當時世界上其他的文明。
不過瑪雅人沒有發明青銅器或是鐵器,
主要的工具還是石器。
雖然沒有使用尖硬的金屬工具,
馬雅人卻遺留了大量的金字塔及神廟等建築物。
光滑的石牆、幾乎是沒有縫隙的壘砌、精準的測量、細緻且栩栩如生的雕刻,
也更讓人見識到了馬雅人的智慧及高度建築技術。
事實上,光是在墨西哥境內就有將近十萬座金字塔,
這些神廟或是金字塔主要祭祀著羽蛇神、雨神、玉米神、創世神黑戰神等,
此外也是作為活人獻祭的場所。


馬雅人的文字系統可以說發展得相當成熟,
雖然阿茲特克人也有文字,
但仍屬於較為簡單的圖畫文字,
至於印加人,
卻連文字都沒有。
目前馬雅的文字源自於四本古抄本、建築物上的雕刻壁畫、及一些器皿容器,
已知的約有八百五十幾個文字符號,
而被破譯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
或許是因為有著完整的文字系統及高度的文明,
馬雅人對於歷史的記載相當的重視,
一些當時發生的政治歷史事件或是國王的事蹟等都會被紀錄在石碑上,
因此今日的歷史學家可以從已發現的石碑或是壁畫中精確算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目前發現有確定年代的石碑是西元292年,
而最後一塊紀年碑則是記載到西元889年。
西元9世紀結束後,
馬雅的紀年碑就不知什麼原因而不再出現了。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十字路口的一串香蕉~



新竹長春街與光復路口的加油站旁,
總是會看到一位老婆婆在賣水果。
簡陋的攤販,
一張不太牢靠的椅子,
滿臉的皺紋也透露出飽經風霜的痕跡。
儘管風吹日曬,
她還是從白天賣到晚上。
只是當機車經過了不起眼的攤販,
突然一陣的難過湧上心頭。
雖然已經過了馬路,
但...我知道若是這樣空手回去的話,
只是讓自己更有一種罪惡感。
因此只好把機車掉頭,
騎到交叉路口前的攤販停了下來。
說真的平常很少吃水果,
但也勉強從水果堆中拿了一串香蕉,
因為只要剝皮就可以吃了。
只見她吃力的看著磅秤,
透過微弱且沙啞的聲音道出了價錢,
雖然只有幾十塊,
但卻也流露出充滿著感激的眼神。
只是她的眼睛因為白內障而顯得有些混濁,
難怪她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在看磅秤,
頓時間眼框也不禁濕潤起來。
拿著包著塑膠袋的香蕉,
再回頭看著跼蹐蹣跚的身影,
心想...還好有去買她的水果,
若是這些微薄的小錢能讓她有著一瞬間的快樂與滿足,
說真的...收穫比較多的反而是自己;
因為同樣地也感受到了難得的快樂。
雖然這兩天要解決一堆香蕉,
我想...三餐飯後加宵夜應該吃得完吧!
但我相信我會養成常常吃水果的習慣,
因為在結帳的時候,
我也用台語跟她說"哩奉心啦!呷料一定擱尬裡妹"!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三): 中美洲的奧梅克、提奧蒂華坎、與托爾特克文明



十九世紀,
越來越多的西方探險家及考古學家開始深入中南美洲的熱帶叢林或是深山去研究這些曾被世人遺忘的美洲古文明,
也因此越來越多的神廟、金字塔、陵墓等遺跡被發現或是挖掘出來。
尤其是其發展成熟的天文、曆法、數學、建築技術等更是遠遠超過同年代的歐洲及亞洲文明,
其中比較為世人所認識的莫過於墨西哥中部一帶的阿茲特克(Aztec)、墨西哥中南部尤加敦半島的馬雅(Maya)、南美祕魯與厄瓜多等國一帶的印加(Inca)三個文明,
除此之外,
還有中美洲早期的奧梅克(Olmec)、提奧蒂華坎(Teotihuac'an)、托爾特克(Toltec)等文明。


奧梅克(Olmec)文明可以說是中南美洲最早的文明,
主要分布於墨西哥中南部。
之後的馬雅文明及托爾特克文明深受其影響,
也可以說是整個中美洲文明之母。
其興起的時間約於西元前1200年,
並於西元前400年左右消失。
奧梅克民族是一支好戰的民族,
從遺留下來的建築物顯示出其活人獻祭的習俗,
此外奧梅克人也利用石材建造巨大的金字塔及宮殿,
對於美洲虎及羽蛇神的崇拜也影響到之後的中美洲文明。
而奧梅克遺留下來的建築雕刻最有名的莫過於高約三~四公尺的花岡石巨石頭像,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的塔巴斯哥(Tabasco)州的拉文塔遺址(La Venta)。


至於提奧蒂華坎(Teotihuac'an)文明,
始於西元前300年,
消失於西元750年左右。
提奧蒂華坎文明的遺跡主要在在墨西哥市的東北方約50公里處,
也就是在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的附近。
建築物主要以金字塔和廟宇為主,
尤其是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羽蛇神神廟。
其中高達65公尺的太陽金字塔是美洲最大的金字塔,
而月亮金字塔也有46公尺高。
西元十三世紀,
當阿茲特克人征戰到此處時,
看到了這些壯觀的建築群也驚嘆不已,
因此稱之為提奧蒂華坎,
意思就是"眾神住的地方"。


托爾特克(Toltec)文明興盛於西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中葉,
主要位於墨西哥中部,
後來於西元1156年被北方的奇奇美克人(Chichimecs)所滅。
此外在十世紀末時,
托爾特克人的一支移居到尤加敦半島一帶,
並與當地的馬雅文明相互影響與交流。
雖然托爾特克人是支好戰的民族,
但在墨西哥高原一帶的其他民族眼裏,
卻是一支具有智慧及高度文明的民族,
甚至稱他們為"有學問的人"。
現今墨西哥市北方約90公里的圖拉(Tula),
是托爾特克人當時的首都,
也遺留了一些宮殿、祭壇、神廟等建築,
此外,圓柱及方柱的創造與運用也是托爾特克建築的一大特色。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二): 來自於亞洲的印地安人

分布在整個美洲的印地安人,
在體型及容貌上,
會因為族群及地域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至於語言,
當初歐洲人抵達美洲時,
根據統計約有兩千兩百種不同的印地安語言。
然而,
傳統上仍是將印地安人劃歸為蒙古人種的美洲支系。
至於印地安人的起源,
一般的推論是在距今約一萬兩千~三萬五千年前的冰河時期,
因為海平面的下降,
位於亞洲東北部與美洲阿拉斯加間的白令海峽,
形成了一座綿延的海峽陸橋,
而最早期的印地安人祖先便是沿著這座陸橋從亞洲遷徙到美洲。
此外也有說法是認為經由海路的方式從東南亞越過太平洋而到達美洲。
雖然印地安人源自於亞洲的黃種人,
但卻也在美洲發展出獨立且高度的文明。
雖然整個美洲文明不像中國、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等文明早就為世人所了解並互有交流,
直到了西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
印地安人文明的發現與研究才慢慢公諸於世。
很可惜許多重要的史料及遺跡都在西班牙人的毀滅性破壞下消失殆盡,
像是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台諾契提特蘭(Tenochitl'an)在被柯提茲(Hern'an Cort'es)征服後便被夷為平地,
而尤加敦半島(Youcatan)的主教蘭達(Diego de Landa)除了焚燒所有的馬雅經書及雕像外,
當時的馬雅祭師也被視為異教徒而活活燒死。
此外當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攻克印加帝國後,
首都庫斯科(Cuzco)的建築也被大肆破壞。
諸如種種令人髮指的殘酷行徑,
便是當初印地安人面對西班牙人時所遭受的嚴重文化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