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花蓮懷日系列(中)-壽豐鄉的豐田社區~


二十世紀初,
日本政府實施官辦移民政策,
因此許多日本人便遷入花蓮的吉野、豐田、林田三個移民村。
到了西元1914年,
三個村遷入的日本移民人數已經有兩千八百多人。
像是吉野(花蓮的吉安鄉)有移民287戶,人數共1498人;
豐田(花蓮壽豐鄉豐山、豐裡、豐坪三村)有138戶,人數710人;
至於林田(花蓮鳳林鎮大榮里、北林里)則有39戶,人數616人。
光復後這些日本移民幾乎都撤回日本,
因此也遺留了許多日式的建築及相關文物。


花蓮壽豐鄉的豐山、豐裡、豐坪三個村就是當時官辦移民的豐田村,
位於中山路上的壽豐鄉文史館是以前日治時代的警察廳。

在對面巷子有一間日本人的醫療所,
名為"醫生的家",
可惜因為木材年久腐朽再加上颱風大雨的摧殘,
目前外部僅以鐵皮包覆並漆上完全不相稱的藍色油漆。

附帶一提;
當初在找"醫生的家"時是問了一位正在打球的小孩子才找到其所在的小路,
只是怎麼找都找不到印象中古樸老舊的木造房舍,
那時還在想..."裝肖維~不會鼠年最後一天-除夕還要被小孩子給耍吧!"
正在滿頭霧水的時後剛好走來了一位老農夫,
一問才知道原來身旁的藍色房舍就是"醫生的家"...
在"醫生的家"對面的豐裡國小,
禮堂是有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
在當時是日本人的劍道館。
此外離壽豐鄉文史館約四百公尺的中山路與民權路交叉口上可以看到一個ㄇ字型的牌坊,
事實上那是豐田神社的鳥居,
走到底就會看到豐田神社。

只是目前神社已經被改建成碧蓮寺,
然而寺廟內的一些建築及石雕;
像是廣場的石燈籠、門口兩側造型怪異的石狗、刻有"開村三十周年記念/台灣總督 長谷川清"的石碑、及寺內奉祀的不動明王等,
都是從日治時期就一直保存到現在。




此外在石狗及石燈籠上都有一些模糊的漢字,
如石燈籠上的字約略可看出是"奉獻"兩個字,
不過因為人為的蓄意破壞許多字已經無法辨識了~
另外還有菸樓、地神祠(日本人的土地神)、日式農宅等建築還未去造訪,
希望下次去再造訪這些地點時"醫生的家"已經修復完成了。


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花蓮懷日系列(上)-吉安鄉慶修院(三級古蹟)


日治時代,
發生了日軍與阿美族人大規模衝突的"七腳川"事件,
本來住在吉安一帶的阿美族人就被強制遷村至鯉魚潭及台東,
而留下來土地就被規劃成日本移民的基地。
當時來這裡開墾的日本人主要都是四國吉野川附近的居民,
因此此地就稱之為吉野,
到了民國37年後才被國民政府更名為吉安。

1917年時,
日本人川端滿二在吉安籌建了屬於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
也就是後來的"慶修院",
是當時住在吉安一帶的日本人的信仰中心。
光復以後,
改由台灣人接管,
名稱也被改為"慶修院"。


"慶修院"是目前全台幾個保存最完整的日本寺廟之一,
所以裏面的感覺跟一般寺廟截然不同,
濃濃的日式建築風格中多了一種清雅與幽靜。


一走進院內,
在左側會看到用來洗手的手水舍與空海大師的雕像,
右側則是木造的慶修院主殿,
裏面的供奉的有空海大師、毘沙門天、不動明王、與後來加上去的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



在寺院內也可以看到八十八尊石佛;
當初空海在長安學習佛法後,
回到了日本,
創立了密宗真言宗派別,
並被當時的日本醍醐天皇賜予"弘法大師"的諡號。
而空海大師也在在四國建立了八十八座佛寺,
這八十八尊石佛就是川端滿二與一些日本移民從四國的八十八所寺廟請回供奉的。


此外在寺廟內也可以看到文殊、地藏、不動明王等神佛雕像。
除了遍布在庭院內的石雕佛像,
另外也可以到看到"百度石"與"光明真言百萬遍"的石碑。


對於真言宗的信徒而言,
跟隨著手持念珠的住持或是布教師手雙手合十,
以順時針方向繞著石碑祈福,
並念咒(密宗佛號"嗡嘛呢叭咪哞"或是真言宗咒文"南無大師遍照金剛")一百零八遍,
這樣身上的疾病就會痊癒。


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花蓮秀林鄉的慕谷慕魚~


慕谷慕魚(Mukumugi)原本是住在南投一帶的八個太魯閣家族的名稱,
兩~三百年前;
他們陸續翻越了中央山脈,
並輾轉進入了木瓜溪流域定居,
因此慕谷慕魚便成為秀林鄉銅門與榕樹社區的名稱。


銅門的名稱源自於這一帶產銅,
這裡的住民以太魯閣族為主,
部落裏最有名的就是"銅門番刀"。
除了一些刀具收藏家及觀光客會前來參觀採購,
有些住在外地的原住民也會特別跑來訂製。



要進入慕谷慕魚的清水溪與木瓜溪上游需要先在銅門派出所辦理乙種入山證,
一個人費用是10元,
每天開放的人數是600人,
所以最好是早一點去並事先打電話去銅門派出所查詢。
在派出所辦好了入山證,
繼續沿著14號省道開個幾分鐘後就會看到橫跨在木瓜溪上的銅門發電廠吊橋。

橋的一端是檢查哨,
另一端的木瓜溪對岸則是銅門發電廠。
通過了檢查哨幾分鐘的車程就會看到紅色的鐵橋-揚清橋,



這時候會分成兩條路線;
一條路線是往西南沿著清水溪一直到清水發電廠而結束,
柏油路面的道路非常狹窄,
大部分的路段僅能讓一輛車通過,
然而沿途的溪水非常清澈翠綠,
在路邊就可以看到溪水裡來回穿梭的各式魚類。
此外彎月峽谷是清水溪切鑿著大理石所形成的天然美景,
碧綠色的溪水也讓人忍不住停下來拍照欣賞。
再繼續走到清水發電廠就差不多要折回並循原路回到揚清橋一帶。


而揚清橋的另一條路線就是走14號省道,
這一條路比較寬廣,
並沿著木瓜溪一直到中央山脈的天長斷崖一帶,
不過因為當天早上在天長斷崖有路面融冰的現象,
加上那邊的路況也比較差,
所以只有到龍澗發電廠附近就沒有再繼續開下去。


這裡的風景比起清水溪要來得壯觀許多,
溪水也是呈現著非常漂亮的寶藍色,
峽谷的景色跟中橫的太魯閣景色可以說是不分軒輊。

雖然寒冷的天空飄著一些細雨,
迷濛中...橋上綻放的粉紅色櫻花卻也增添了一些浪漫的感覺。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台中清水-大甲溪出海口的高美濕地~


強烈寒流來襲的一個週末,
正好是元旦連續四天假期的第一個補課日。
心想...這樣的日子跟低溫應該沒有人會去海邊吧!
因此套上了一件羽毛衣;
帶了相機與幾顆鏡頭;
發動了車子的引擎;
開上了光復路的新竹交流道高架橋,
往南迎著強風朝向台中清水的高美濕地前進。

雖然是個多雲的好天氣,
但整片廣大的濕地上只有寥寥數人,
因為當時的溫度僅有十度左右,
而且不時還刮著凜冽的東北季風...

跟這一陣子去的新竹香山濕地、台南七股濕地比較起來,
台中清水的高美濕地最大特色就是有一整排數量約十幾座的風力發電機。
新竹的香山溼地雖然有著相當數量的風力發電機,
但在排列上就不如高美濕地的那樣整齊;
至於台南的七股溼地,
雖然沒有風力發電機,
卻也有著最豐富的潟湖與水鳥生態。

寒冷的氣溫也讓濕地上的人遠遠比鳥還少,
每年的冬天,
總是會有從北方的西伯利亞或是中國東北飛來的候鳥,
像是一些鷸、雁鴨、行鳥、鷺、燕鷗等鳥類,
因此在濕地上也不難發現這些鳥類的身影。

<黑腹濱鷸>


<東方環頸行鳥>


在濕地上待了一個多小時,
感覺就像是把自己關在一個巨大的冷藏室裡,
不過等待是值得的;
下午五點十分左右,
終於...紅色的太陽開始落下,
並消失風力發電機之間的雲層裡。


這時在天空的另一側,
出現了一輪明月,
而氣溫...則是變得更冷。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台南的夜市文化與府城小吃補充~


夜市文化是台灣的特色之一,
許多外國人來台灣的其中一個目的;
就是去逛台灣獨特的夜市與小吃.
台南市擁有豐富的夜市文化,
相對於其人口面積而言;
台南夜市的規模與分布在台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台南幾個著名的夜市並不是每天都營業的,
像花園夜市是禮拜四/六/日、小北成功夜市是二/五、永華夜市是四/日、大東夜市是一/二/五、開元與武聖夜市則都是三/六等。
因此在夜市的許多攤販上就會掛上一塊板子,
上面寫著每個禮拜的營業時間與地點。
這種遷移的營業方式就像是遊牧民族,
哪邊人潮多就往哪邊跑。
因此有些夜市的攤販就會被新興的夜市所影響,
像武聖夜市曾經是台南最大的夜市,
但這幾年在花園夜市興起之後,
到了禮拜六;
許多曾是武聖夜市著名的人氣攤販就選擇去花園夜市營業。

記得十幾年前還在成大電機系讀大學部及研究所時,
那時規模最大的夜市是武聖夜市與小北成功夜市。
但這幾年迅速發展的花園夜市與大東夜市卻有凌駕之勢,
尤其是花園夜市更是被時尚玩家網路票選為全台第一名的夜市。
因此也利用元旦假期特別跑了這兩個夜市...


花園夜市位於海安路三段及和緯路三段交叉口,
攤位營業的時間是每個禮拜四、六、日。
其特色就是有幾百家的攤販與佔地兩千坪的停車場,
總而言之就是規模很大的夜市。
此外每個攤位為了吸引客人並讓顧客更容易找到其位置,
會在其攤位上方插著高高的大旗子,
上面寫著攤販或是小吃的名稱。
因此在夜市上空飄揚著五顏六色的旗幟,
看起來就像是古代中國或是日本大會戰時旌旗蔽空的壯觀場景。
在這也列出幾家花園夜市比較著名的攤位;
1. 陳記麻辣鴨血/港式魚蛋(只少有三個攤位可以選擇)
2. 炭烤香雞棑(上面寫著"統大")
3. 阿美芭樂(新鮮的切好水果放在透明的玻璃盆裡)
4. 友愛塩酥雞(老店在友愛街的南都戲院前)
5. 蚵仔煎(安平名產)
6. 洪記烤小卷
7. *鬍鬚無骨鴨肉羹(非常好吃的鴨肉羹,尤其是烏醋與洋蔥甜味的湯頭;此外炒鴨肉也非常的好吃)
8. 臭豆腐(台南的臭豆腐是切完再炸,而且會炸得很酥)
9. *醬爆雞排&豬排(裡面有溶化的起司)
10. *二師兄古早味滷味(鴨血、雞心、豆干、棒棒腿等)
(* 號表示在大東夜市也吃得到)
其他還有"冬瓜茶+鮮奶"(似乎是這一陣子台南流行的喝法)、芝麻球、小鳥蛋、烤玉米、烤香腸、鹹酥杏鮑菇、鐵板牛排等小吃~






至於大東夜市,
則是位於林森路二段台南市監理站附近,
攤位營業的時間是每個禮拜二、五。
由於有一些攤位在花園夜市也看得到,
因此在這就列舉一些花園夜市所沒有的攤位:
1. 原住民烤肉
2. "傑"旗魚黑輪
3. 阿基燕巢芭樂
4. 月世界豆乳雞
5. 迷你甜甜圈...



此外也針對在2006/10/18寫的網誌"府城小吃"作一些補充:
http://tw.myblog.yahoo.com/chiyuanchin/article?mid=940&prev=1647&next=930&l=f&fid=32

1. 友愛街的康樂市場:
除了"赤崁點心店"與"榮盛米糕"外,
裡面的"老牌鱔魚意麵-快炒27秒"也值得推薦,
意麵的Q度、湯汁勾芡及酸甜度皆料理得很好,
若是鱔魚再炒得脆一點就趨於完美了~
另外有一家"阿財點心店",
若是上述三家店還吃不飽,
可以考慮點一些黑白切(香腸熟肉)、粉腸、大腸、鯊魚皮等小菜點心。
而友愛街上靠近西門路還有一家東山鴨頭,
推薦滷到快要變透明的豆干、鴨腸等~

2. 土托魚羹:
第二次去吃位於府前路與海安路交叉口一帶的阿川土托魚羹,
這家店的店面很大,
也是那一帶頗負盛名的小吃店,
結論還是比較偏好民族路新光三越附近的"真正紅燒土托魚羹",
因為炸出來的土托魚比較鮮甜。

3. 鴨肉羹:
赤崁樓旁的民族路上有一家"古都鴨肉羹"(劍橋飯店對面),
而斜對面的永福路二段也有一家名為"東巧"的鴨肉羹。
剛好在同一天都吃了兩家的鴨肉羹...
"古都"的鴨肉切得比較厚但咬起來卻有些硬,
至於湯頭也不夠入味(想用..."清淡"來形容)。
而"東巧"的鴨肉切得較薄,
咬起來軟硬適中卻也不失鴨肉與生俱來的彈性,
在湯頭上屬鲜甜,
算是值得推薦的鴨肉羹。
不過心目中第一名的鴨肉羹(45元)還是那一家會在武聖、花園、大東夜市出現的"鬍鬚/無骨鴨肉羹",
鴨肉該有口感、彈性、鮮甜他都有了;
鴨肉不該有的骨頭他都去除了;
至於湯頭...烏醋的香與酸、洋蔥的甜、勾芡的滑黏口感也讓人難以忘懷那種美味。
若是再炒上一盤鴨肉(80元)就更完美了。
尤其是想到鴨肉搭配著蔥、洋蔥、蒜、醬油等再以大火快炒,
不知不覺地口水也流下來~

4. 鹹粥:
阿堂鹹粥與阿憨鹹粥是台南市區最有名的兩家鹹粥店,
這兩家鹹粥都有吃過,
而且是在這一年內。
說實在比較喜歡阿堂鹹粥,
雖然說阿憨的鹹粥也很美味。
台南鹹粥米飯的口感沒有廣東粥或是清粥的那種黏稠熟爛,
但比泡飯來得軟一些。
第一次去吃鹹粥的建議點虱目魚口味,
或許很多人不喜歡虱目魚的多刺及肉質有一點粗澀的感覺,
但若是吃過處理得好(俐落的刀法去除虱目魚討厭的Y型細刺)且新鮮的虱目魚,
相信這種想法會立刻改變,
因為那會是一種鮮甜並有彈性的口感~
此外還有土托魚的口味可以選擇。
在吃的時候記得再點上一份油條,
對於鹹粥而言是一種加分的效果。
阿堂鹹粥的蝦仁飯也不錯,
另外虱目魚頭也很有名,
但要有耐心去啃吸骨頭內的嫩肉、骨髓、甚至是眼珠子。




5. 麻豆碗粿蘭:
這間碗粿是在麻豆鎮的店,
顏色上較台南市區那幾家有名的碗粿(富盛號、小南、小西腳、鄭記等)來得淡或是相對上較白,
但仍有著獨特香嫩的口感,
也記得淋一些南部獨特的甜醬油膏及蒜泥,
並配上一碗肉羹湯及小菜。
會提到這家碗粿主要是因為有著兩間相對望的大店面,
此外還有專人在指揮交通的大停車場,
加上就在麻豆交流道一下來的圓環旁,
因此不論在停車或是交通上都非常方便。
所以下次在中山高經過麻豆交流道時,
不妨可以下交流道品嚐一下麻豆的碗粿~
另外...在麻豆鎮還有一家有名的碗粿助仔,
在中央市場附近,
不過記得不要太晚去,
因為下午一點就關了。


6. 大灣花生糖(伴手禮):
在台南讀書的時候曾經特別跑去永康的大灣買過花生糖,
而這一次要提起的花生糖是在赤崁樓斜對面(民族路上),
是永康大灣花生糖-進福花生糖在台南市區的分店。
因為地點好,
所以總是大排長龍,
人氣不輸附近著名的松村煙燻滷味(分店)與義豐阿川冬瓜茶。
買的時候是現場裁切再裝盒,
所以供貨速度較慢。
口味上有芝麻、花生捲、花生顆粒,
買綜合的話三種口味都有。
在口感上是屬於軟的花生糖,
花生顆粒新鮮飽滿且酥脆,
入口時還散發著濃郁的麥芽與花生香味。

有機會去赤崁樓一帶,
除了吃週遭的人氣美食武廟肉圓、東巧鴨肉羹、白北浮水魚羹、担仔麵、米糕、海鮮粥等,
記得點一杯義豐阿川冬瓜茶,
離開時再買一些松村煙燻滷味、大灣花生糖回去當點心或是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