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桃園縣大溪鎮的武德殿(ぶとくでん)~


大溪鎮武德殿是桃園縣內現存兩個武德殿中的其中一個,
位在著名的大溪老街南側與大溪鎮公所之間,
興建於西元1930年(昭和5年),
四年後完工,
並於隔年的西元1935年(昭和10年)正式啟用。


武德殿屋頂是木造的入母屋樣式,
正脊的兩端還有像是魚尾巴彎起來的銅質鴟吻,
下方可看到中央插著釘隱的六葉、懸魚、破風板等結構。

正面入口處是入母屋破風造型的屋簷,
下方的虹樑、門柱、斗拱等皆以水泥仿木造建築搭建而成,
虹樑的上方還有ㄇ字型類似蟆股的日本建築構件。


鋼筋水泥的外牆以洗石子作表面處理,
兩側側門平台上的高欄也是水泥仿木造樣式,
欄杆上端則有圓形的擬寶珠裝飾。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深山中的張學良故居~


五峰的清泉部落鄰近於雪霸國家公園的北側,
東西兩側皆是超過一千五百公尺的山峰,
由於地處在幽靜的上坪河谷旁,
加上又有溫泉湧出,
因此一到假日這裡也是熱門的觀光景點。


上坪河的左岸座落著一座日式屋舍,
這棟屋社是仿照張學良將軍被軟禁時的住所重新建造。

至於原來的住所位於清泉大橋的北側,
民國五十二年因為葛樂禮颱風而被大水及土石流所沖毀。
從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到48年(西元1959年)的13年間,
張將軍與第二任妻子趙一荻女士在國軍監視之下只能待在清泉這個偏遠的部落內,
之後軟禁的地點還遷移至高雄市西子灣與台北市北投區,
一直到民國79年(西元1990年)才恢復自由。
五年後移居美國夏威夷,
民國90年(西元2001年)以一百歲的高齡病逝,
也結束其傳奇的一生。

張學良故居是新竹縣政府斥資六千萬於原址的西南方重新興建,
並於民國97年(西元2008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72週年對外開放。

整座建築是由檜木打造,
日式屋舍常見的離地挑高地板、鬼瓦、黑瓦、破風板等結構在這裡也可以看得到。






目前進入泰雅族清泉部落的桃山隧道在封閉半年後已於今年的二月初重新通車,

除了張學良故居,
這裡也因為溫泉而出名,
此外三毛的故居亦位於此部落內。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苗栗通霄虎頭山上的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


在苗栗縣通霄鎮的虎頭山上除了有通霄神社,
上頂上還豎立著一座日治時代的紀念碑,
而且是跟日俄戰爭有關的紀念碑;
雖然上面寫著是"台灣光復紀念碑",
但在光復以前上面寫的卻是"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
Ps. 俄國的英文Russia,清朝稱為"羅剎"或轉音成"羅宋",日本人則稱為"露西亜"或"露國",簡稱"露"。
      像是正露丸(征服露西亞丸)的名稱就是源自於日本在日露(俄)戰爭中用來治療水土不服的胃腸藥。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
"日俄戰爭"一直是在歷史課本上才會出現的名詞,
尤其是戰爭的地點中國遼東半島與日本對馬海峽更是距離台灣遙遠,
很難想到說台灣會有一座跟這場戰爭有關的紀念碑。
然而要說明台灣與日俄戰爭的關聯性,
就必須簡單介紹當時日俄戰爭的一些時空背景與戰略。

在西元1904年的2月,
日軍夜襲旅順港外的俄國海軍,
因此日俄戰爭爆發。
當時俄國海軍為了支援這場戰役,
艦隊於10月15號從位於波羅的海東部的基地啟航,
並展開了漫長遙遠的遠征行動。
航程的起點始於北歐波羅的海的東岸,
進入了大西洋後經由南歐往南繼續沿著非洲西岸由北向南航行,
繞過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後向東穿越印度洋,
行經馬來西亞南端的麻六甲海峽後再沿著中國東南沿海北上抵達日俄戰爭的戰場遼東半島與日本海一帶,
整個航程長達18000海里(3萬3千多公里),
差不多快要繞行地球一圈(地球的圓周是4萬公里)。
由於日本軍方已經事先知道這樣的情報,
加上台灣海峽是波羅的海艦隊的必經之地,
因此下令在通霄鎮的虎頭山上設置情報基地並日夜監控著台灣西部海岸。
西元1905年的5月,
波羅的海艦隊穿越台灣海峽,
虎頭山上的通信兵在偵查到俄國海軍行蹤後立即通報日軍。
5月27號日俄雙方的海軍交戰於對馬海峽,
結果當時位居世界第三大海權的帝俄艦隊幾乎被殲滅殆盡,
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則成為了新興的海上強權。
日俄戰爭結束後,
日本帝國為了表彰虎頭山基地對戰爭勝利的貢獻,
因此在山頂上建造了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
光復以後被改成了"台灣光復紀念碑"。


紀念碑所在的高度雖然只有93.42公尺,
但由於此處居高臨下,
海岸線及往來船隻盡收眼底,
因此也不難想像為何日本人及國軍都曾在此處設置觀測情報站及軍事要塞。



往西邊望過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通霄火力發電廠的五根大煙囪,
往北往南遠眺則是成排地風力發電機的巨大螺旋槳,
此外也可以清楚看到南北向的國道三號、鐵路、濱海公路等西部主要交通要道。


在紀念碑旁放置著大型的鐵製船錨,

景觀台前亦放置著一具日治時代架設在虎頭山上的阿姆斯壯大砲。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桃園縣大溪鎮中正公園內的大溪神社~


桃園大溪老街附近的中正公園內,
可以看到兩排整齊排列的石燈籠與一對狛犬,
將近八十年前的西元1932年(昭和7年),
大溪神社在此地舉行鎮座儀式,
祭神為開拓三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隨著時代的變遷,
神社目前僅存石燈籠、狛犬、正殿基座、一些石燈籠基座等。
參道兩側新造的各五座石燈籠屬於永德寺(えいとくじ)形石燈籠,
靠近超然亭處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狛犬,
造型上像是台灣廟宇石獅子與日本狛犬的混合體。





此外在左側狛犬附近有一些石燈籠基座的殘留部分,
主要是竿(さお)與基礎(きそ)部分,
也就是石燈籠中間柱狀的結構與其底下的基座,
上面刻著"奉納"、"大溪神社"等漢字。



至於超然亭,
高台的部分就是以前神社正殿的基座,
不過目前僅存的部分也只剩下這些而已。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鬧中取靜的新竹市辛志平校長故居~


新竹市的火車站附近,
行人穿梭於SOGO、金石堂、東門城廣場、Statbucks,
在這人來人往的街道中,
卻也座落著一間優雅的日式屋舍,
那就是位於東門街32號的辛志平校長故居。


這棟日式風格的房舍大約是西元1922年(大正11年)前後,
由當時新竹中學的首任校長大木近九郎所興建。
光復以後,
辛志平先生於西元1945年接下了戰後的新竹中學第一任校長,
一做就是30年,
他為台灣的教育界貢獻良多,
思想前衛民主,
為了保護師生甚至與白色恐怖時期的情治單位對抗,
曾被天下雜誌選為"台灣六十位風雲人物之一"。
在他去世後15年的西元2000年,
其故居因為荒廢多年正面臨被新竹市政府拆除改建成停車場的命運,
然而就在此時,
一群木造社的學生聯合了新竹中學校友與老師強烈反對,
在舉行多次公聽會之後新竹市政府妥協讓步,
並於西元2002公告為市定古蹟。

辛志平校長故居大抵而言是以日式建築的風格為主,
主體結構上亦混合了一些閩南式建築風格,
等級上屬於奉任官級獨棟式的宿舍,
算是中上級官員的官舍規格。


在屋頂部分可看到入母屋造的結構,
屋面上覆蓋著日式黑瓦並在脊線末端以鬼瓦收頭。

除了廚房與浴室外,
整體的地板是搭建在設有通風窗的高台上,
牆壁的部分則是以竹片編成後再塗以灰泥。


庭院內有水池及綠意盎然的木竹等簡單造景,



此外在庭園的後方亦增建了藝文館與講堂。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新竹縣竹東鎮員崠子山神社~


新竹縣竹東鎮南方的員崠里,
因為附近有座員崠子山而得名,
山丘的形狀像是倒置的盆盂,
因此古時稱之為員凸仔,
而員崠子的名稱便是源自於員凸仔。

日治時代,
竹東鎮一帶發現石油與天然氣,
日本人在下公館成立台灣礦業株式會社竹東油業所。
西元1934年(昭和9年),
第一號油井在員崠子山開始挖採天然氣,
為了祈求在員崠子的石油與天然氣開採順利,
一年多後的昭和10年8月15號,
員崠子山神社舉行鎮座儀式,
之後竹東鎮也成為台灣石油鑽探的基地。

員崠子山神社主要祭拜天香山命、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其中開拓三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台灣神社中最常見的神祇;
比較特別的是天香山命(あまのかぐやまのみこと)。
天香山命是天照大神(日本神道中最高的神祇)的曾孫,
日本的神話中,
祂教導新潟縣(古稱越後)的百姓農耕、炊事、煮飯等,
因此被當作農業之神祭拜,
在新潟縣也建有彌彥神社主祭天香山命以祈求豐收。
由於新潟地區是日本少數幾個產油地區,
到了後來天香山命也演變成石油業的守護神。


員崠子山神社位於現在竹東鎮的員崠國小內,
看到寫著員崠國民小學的學校招牌左側階梯上去就是殘存的參道。



道路的兩側立著一些石燈籠及基座,

在路的右側還有兩座造型比較特別的石燈籠與階梯,
登上階梯可看到前方寫著天下為公的孫文銅像,
正下方的石製高台就是本殿的基座。


此外在基座的右邊可以看到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椅與遊樂設施,
事實上這些石椅是被大卸八塊的石燈籠殘存石基,
上面可看到"奉納"、"昭和"等日本神社常看到的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