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土耳其中部的鹽湖與首都-安卡拉(22/35)~



在卡帕多其亞前往安卡拉的路途上,
會在道路的左邊看到一個廣闊的湖泊,
這座湖泊長80公里,
寬度50公里,
總面積是1600平方公里,
是土耳其境內的第二大湖,
土耳其語的稱呼是"Tuz Gölü",
意思就是鹽湖(Salt Lake)。

鹽湖是個不則不扣的鹹水湖,
土耳其人70%的鹽也是來自於這座湖泊。

湖的面積非常廣闊,
感覺起來跟海沒甚麼兩樣。
在土耳其上廁所幾乎都會收費,
這裏當然也不例外。
只是鹽湖的廁所入口處還裝置著三角柱式閘門,
看著附近有一點荒涼的景象,
感覺這樣的裝備似乎有些高級...


此外這裏也有一些不怕人的小貓在附近玩耍,


不過在附近草叢中看到了一隻鴕鳥,
說實在還有一點意外~


離開了鹽湖,
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也到了位於北邊的安卡拉市(Ankara)。
安卡拉是土耳其的首都,
也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


西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後,
四百七十年來伊斯坦堡就一直是土耳其的首都。
然而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退,
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伊斯坦堡也成為歐洲列強兵家必爭之地,
甚至在第一世界大戰後被協約國所佔領。
因此西元1923年10月13日,
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有鑒於此,
決定將首都遷至小亞細亞中北部內陸的安卡拉市。
當時這座城市的人口只有幾萬人,
經過八十幾年的建設與經營,
現在的安卡拉市已經發展成有著五百多萬人口的大都市。


安卡拉以前的名稱是安哥拉(Angora),
因為盛產高級的安哥拉山羊毛而聞名。
相對於伊斯坦堡,
這座城市顯得比較單調,
主要是作為土耳其的政治中心,
像是政府機關、各國使館、一些駐外的單位都位於這座城市內。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伊斯蘭教旋轉舞的發源地"孔亞"與創始人"梅夫拉納"(21/35)~


孔亞是個伊斯蘭教信仰濃厚的城鎮,
西元1097~1243 年是塞爾柱土耳其(Seljuk Turks)王朝的首都。

這個古都也是伊斯蘭教旋轉舞的發源地,
旋轉舞是伊斯蘭教蘇菲教派所特有的修行儀式之一,
儀式開始時會有教徒先吟誦著充滿著神秘感覺的歌謠,
對於聽不習慣的人可能會有一點點恐怖的感覺。
吟誦完後長者會帶著苦行僧到舞台著中央,
所有人都是穿著黑色長袍並頭戴咖啡色高帽,
而長者的帽簷底下還會有一圈黑色的帽帶。
在苦行僧向長者敬禮並脫下黑色的長袍後,
一個接著一個的僧侶便開始在原地旋轉起來。
開始時是雙手交叉在胸前,
隨著旋轉的次數增加,
雙手會展開,
右手朝上代表接受上帝的福份,
左手朝下則是將福份傳達給大地,
蘇菲教派的苦行僧就是透過這樣的旋轉、音樂旋律、吟誦來冥想並尋求與阿拉的溝通及契合。

蘇菲教派的創始人是哲拉雷丁·魯米 (Celâleddin Rumi),
一般簡稱魯米,
追隨者則是尊稱他為"梅夫拉納(Mevlânâ)",
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我們的導師"。

梅夫拉納於西元1207年出生在現今阿富汗境內的貝爾赫(Belh),
西元1228年來到孔亞並終老於此地。
在土耳其的歷史上,
他是非常著名的詩人、學者、思想家、神秘主義者,
最著名的作品是瑪斯納維(Masnavi-I Ma'navi),
內容是在闡述蘇菲教派理論的敘事詩集。

他的陵墓位於孔亞市區,
稱之為梅夫拉納博物館,
對於穆斯林而言,
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

博物館的前身是伊斯蘭教蘇菲教派的修行場所,
後來在西元1927年改成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在遠處可以看到博物館醒目的藍綠色尖塔,
尖塔的正下方就是梅夫拉納的石棺。

進入博物館前需先在鞋子上套上藍色塑膠套,
因為一進去腳踩的可能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高級地毯。



博物館內到處是伊斯蘭式的石棺,
石棺靠近頭部的上方會有一根突起的棒狀物,
上面纏繞著像是穆斯林頭巾的布條。
裡面最醒目的當然就是梅夫拉納的石棺,
旁邊伴隨的還有他的父親及其他地位較高的苦行僧石棺。
除了石棺,
裡面也陳列著以前蘇菲教派僧侶穿著的服裝、舉行儀式的聖器、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鬍鬚、古蘭經手抄本等;
而一些陳列室內則是透過僧侶的模型來復原以前苦行僧的修行的生活及儀式。
在博物館外是另一種形式的伊斯蘭石棺,




此外也有以前用來提供僧侶及參拜者淨身的水池。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孔亞(konya)的塞爾柱土耳其絲路驛站(20/35)~


蘇丹哈尼(Sultanhani)驛站位於Konya與Aksaray之間,
這個地方是絲路(Silk Road)的必經要道,
成群的駱駝商隊載運著從中國西安來的貨物,
像是茶葉、絲稠、瓷器等特產,
在當時這些MADE IN CHINA的貨物可是會讓歐洲人喜愛不已。
經過了河西走廊、新疆、烏茲別克、伊朗、土耳其後,
最終會到達義大利的威尼斯等商業大城。
由於Aksaray是絲路途中的一個重要城鎮,
因此塞爾駐土耳其人也於西元13世紀時建立此驛站來提供軍隊及絲路商旅休息之用。

整個驛站的規模不小,
裡面可容納約400人。
商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
由於這些商隊不是載著值錢的貨物就是攜帶著大量的金錢,
因此容易成為許多盜匪覬覦的目標。
為了減少被掠奪的風險,
加上入夜後視線不良容易發生危險等因素,
駱駝商隊通常只有在白天趕路,
到了晚上便要進入這些有軍隊駐守的驛站休息。
而駱駝一日的行程差不多是30~40公里,
這個距離就差不多是驛站與驛站之間的距離。


在蘇丹哈尼驛站裡面除了有許多的房間及畜舍供人畜休息之外,
裡面也有小型清真寺、廚房、浴室、貨倉等設施。
不過住在這裡也有天數的限制,
要事先經過申請並攜帶許可的文件才能住進去。

驛站的正門及有著像是蜂窩狀的交錯複雜雕刻,
這種鐘乳石式簷口是伊斯蘭建築中常見的風格,
門口上也雕刻著阿拉伯文。


走進內部會看到許多尖拱與屋舍,


廣場的中央則是一座小型的清真寺。

此外也放置著一些仿古的農具與燈具,



在城牆上可以看到沒有欄杆的石梯直通到驛站的頂端。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卡帕多其亞(Cappadocia)的洞穴教堂與地下都市(19/35)~

西元1985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卡帕多其亞石窟遺址及哥瑞美(Göreme)國家公園於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因此在卡帕多其亞,
除了放眼所見的各種造型迥異奇石怪岩外,
哥瑞美一帶的洞穴教堂及地下城市也是參觀的重點。


西元前一千多年前,
卡帕多其亞是以使用鐵器而聞名的西臺帝國發源地。
西臺帝國衰亡後,
統治權漸漸落入東方興起的波斯帝國。
由於這一帶產馬,
因此當時的波斯人也稱其為美麗的馬鄉。
到了西元前四世紀,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
卡帕多其亞成為希臘的領土,
而大量的希臘移民也湧入這個地方。
羅馬帝國崛起後,
波斯、希臘、羅馬三大文化便在此處互相衝擊。
西元14年,
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庇留(Tiberius Claudius Nero)將卡帕多其亞末代國王阿爾克拉奧斯(Archelaus)傳喚至羅馬,
隨後卡帕多其亞便被併入羅馬帝國,
並為帝國的一個行省。
一世紀後基督教逐漸興起,
卡帕多其亞成為信仰基督教最虔誠的地方之一,
修道院、教堂、隱士修行場所等跟基督教有關的建築物也在卡帕多其亞的岩石上開鑿興建。
到了西元七世紀後,
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到卡帕多其亞,
基督徒為了躲避迫害,
紛紛躲入洞穴甚至發展成地下城市。
西元十一世紀,
信奉回教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占領小亞細亞,
到了十四~十五世紀,
則是換成奧斯曼土耳其人。
然而由於土耳其人(突厥)對於宗交的信仰採取開明放任的態度,
因此十一世紀後,
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便在這塊土地上和平共處。
一直到西元1923年,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希臘人與土耳其人交換居民,
居住在卡帕多其亞的基督徒也紛紛移居至希臘或是其他國家。
因此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卡帕多起亞的教堂、修道院、住宅等已經是沒有人居住,
不過有一些洞穴房屋裏面仍住著吉普賽人或是當地人。


(1)哥瑞美露天博物館(Göreme open musuem):
西元四世紀起這裏就聚集了一些基督教徒,
到了西元九世紀後,
許多為了躲避伊斯蘭教徒迫害的基督徒選擇定居此地,
因此這裏就興建了大量的洞穴教堂。
大部分的教堂興建於西元七~十一世紀,
目前哥瑞美山谷一帶的教堂被劃歸為哥瑞美露天博物館保存,
數量上大約有30座。





巴希爾教堂(Basil Kilise)
建於西元十一世紀前後,
巴希爾教堂是博物館入口處的第一個會碰到的教堂。



芭芭拉教堂(Barbara Kilise)
建於西元十一世紀前後,
比較特別的是裡面有一些紅色線條及符號象徵對上帝的崇敬。


伊蘭利教堂(Yilanli Kilise)
教堂裡面有一幅壁畫繪著聖喬治(St.George)與聖西歐多爾(St.Theodore)在攻擊一條大蛇,
因此又被稱之為蛇教堂。
這個教堂最著名的濕壁畫莫過於一位白鬍老人卻擁有女人胸部的畫像;
內容是敘述以前有一位虔誠的基督徒Onouphrios,
她是位非常美麗的美女,
然而也因為如此總是受到男性的騷擾。
為了能專心修道,
因此向聖母祈禱能變成男性。
後來神蹟出現,
Onouphrios終於變成了一位男性,
並且也被晉封為聖人。


蘋果教堂(Elmali Kilise)
建於西元十一世紀中~十二世紀初,
之所以稱為蘋果的原因眾說紛紜,
有的說是附近有蘋果林、有的是認為蘋果代表著中間圓頂所畫的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有的則是說以前有一幅繪有手拿著蘋果的耶穌濕壁畫等...。



(2)卡馬科勒地下城(Karyamaklı Underground City):
這些深入地下的城市是當初基督教徒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興建;
位於卡馬科勒的地下城可以容納一百多戶人家,
人數則有三千多人。
裏面居住的空間十分狹小,
許多通道往往只能容納一人彎腰通過,
不過住家該有的廚房、倉庫、臥室餐廳等都一應俱全,
甚至連教堂都有。



此外這裏也有讓空氣流通的通氣孔,
因此溫度保持著陰涼卻又不潮濕。

在一些地方還可以看到用來防禦敵人的機關,
像是通道旁邊會有一個巨大的石輪,
只要把石輪推到通道中間就可以把入口封死。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卡帕多其亞多變的石灰岩風化地形(18/35 ) ~


幾百萬年前,
卡帕多其亞附近的兩座火山"Erciyes"及"Hasan"發生大爆發,
大量的熔岩噴出並覆蓋整個地區,
冷卻後形成了淡紅色、棕色、白色等各種顏色的地層,
經過長時間的風吹雨打,
侵蝕的力量及風化作用也造就了卡帕多其亞多變特殊的地形。

卡帕多其亞大部分著名的景點都集中在由三個城鎮所形成的三角區域內;
這三個城鎮分別是位於北邊的阿凡諾斯(Avanos;產陶器),
西南邊的內夫薛希爾(Nevşehir)與東南邊的厄爾古普(Ürgüp;產土耳其地毯與葡萄)。


(1) 烏奇西沙(Uçhisar):
烏奇西沙(Uçhisar)在土耳其語的意思是第三堡壘,
另外兩個保壘則是歐塔希沙(Ortahisar)及厄爾古普(Ürgüp)。
這個村落是卡帕多其亞地區地是最高的地方,
高聳的岩石洞穴內有許多住家,
現在仍有一些人居住在裏頭。











(2)德夫倫特(Devrent):
這一帶是高低起伏的山谷,
到處是造型怪異的紅色風化岩石,
許多的岩石以動物的名稱來命名,
其中最著名且最好辨認的就是在路邊的駱駝岩。




(3)帕夏貝(Paşabağ):
帕夏貝可以說是卡帕多其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
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到處林立的香菇狀岩石。
在幾百萬年的雨水侵蝕與風化作用下,
上面較硬的玄武岩岩層便形成了像是帽子般的構造,
而下半部較軟的岩層則沿著玄武岩向下形成了超過十公尺以上的柱狀物。
由於這些香菇狀的岩石造型跟煙囪很像,
因此當地人又稱為精靈的煙囪(Fairy Chimney)。





在這些香菇狀岩石林裏還有一座沿著岩壁開鑿而成的洞穴教堂,
是一千多年前的基督教徒修練場所,
內部的牆上繪有濕壁畫,
底下有梯子可以攀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