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木頭一號的故事-一日350公里長征(下集)~

(1996.04.02)


第四天早上的綠島仍是籠罩在一片烏雲之中,
但好消息是八點的船班沒有取消。
木頭一號拿著雨傘在港口終於盼從台東開往綠島的遊艇,
雖然當時的風浪高達九級,
但他心裡只想趕快離開這個小島,
因為接下來還有長達350公里的行程,
而且是要在這一天內完成。
船影在濛濛的細雨中出現,
從台東開過來的遊艇駛入了南寮灣,
走下船艙的遊客卻都幾乎是步伐不穩,
蒼白的臉上也吐透露出九級風浪的威力。
"完了~"這是木頭一號第一個閃過的念頭,
平常連遊樂場的海盜船及雲霄飛車都不敢坐的人,
這時候卻不得不坐上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綠島海盜船真實體驗版"。
而且還無法選擇他去遊樂場最喜歡做的事..."幫親朋好友顧一整天的包包"。
木頭一號一進入船艙,
也聞到了令人不舒服的味道,
問了一下船上工作人員才知道剛剛離開的那一些旅客幾乎都暈到嘔吐。
木頭一號皺著眉頭坐上了塑膠椅,
接著柴油的味道也隨著引擎聲飄入了船艙,
加上船在港內因為大風大浪而顛簸不已,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緊握著塑膠袋與閉上眼睛禱告。
船外的雨絲不斷地打在玻璃窗上,
一個多小時的艱苦航程,
終於抵達了台東富岡漁港.
下船時木頭一號的室友跟他說:
"本來我以為只會吐一次,後來看到旁邊的人嘔吐就又接著吐了第二次~".
"媽的~連胃酸都吐出來了!!下次來不要坐船了~""對了!你吐幾次??"
木頭一號說:"我沒有吐啊~"
室友說:"哇靠!你那麼強啊~"
木頭一號:"沒有啦!我在船還沒出港時就暈到昏睡過去了,連吐的機會都沒有,直到剛剛才醒過來..."
當時他走出船艙時腿還是軟的。
看了一下手錶是早上九點,
在碼頭跟室友們道別後,
接著便是要尋找分開了幾天的兩輪愛車-追風一號。
看到熟悉的銀灰色整流罩出現在附近民宅的樹蔭下,
雖然沒有當下給牠來個愛的抱抱,
但也慶幸車子沒有被別人牽走。
後來他想一想,
應該沒有人會偷少了根引擎腳踏桿的機車吧!
從背包取出腳踏桿並套回引擎上,
用強健的右腿使勁地踩了幾下,
唉~發不動的問題又再度出現。
木頭一號只好牽著車拼命往前衝,
然後再敏捷的跨上座位換檔,
怠工三天兩夜的引擎終於又可以發動了。
只是周遭的路人都以好奇的眼光看著這位騎機車的年輕人,
"是體力太好了無處發洩嗎?""還是暈船暈到神經錯亂?"
或許他們會這們想,
但木頭一號心裏想的只有"趕路!趕路!再趕路!"
離開了碼頭,
木頭一號繼續往北朝向有50多公里路程的成功鎮出發。
早上十點半在東河橋稍作停留,
到了下午一點半終於抵達這次旅程的最北端-成功鎮的三仙台。
在三仙台裏的餐廳吃飽喝足後,
接下來的行程就是走原路往南回到台東,
再走濱海公路與南迴公路(皆為9號省道)繞到台灣的西海岸。
從成功鎮到南迴公路的達仁路程就有120多公里,
整段路程都是面對著西太平洋岸。
沿途經過了台東市、知本、太麻里、金崙、達仁。
而達仁是台東靠海的小鄉鎮,
也是南迴公路的起點。
右轉進入了山區的柏油路後,
也是跟太平洋道別的時候了。
南迴公路是條貫穿著中央山脈南端的公路,
長約40公里,
終點是屏東縣的楓港。
不像是其他橫貫公路需要越過兩~三千公尺高的崇山峻嶺,
南迴公路的最高點大概只有五百公尺高,
也就是位於屏東縣與台東縣的交界-壽卡(山卡)。
過了壽卡(山卡)後就是屬於台灣西部的屏東縣了,
而在下坡的路段也看到了熟悉的台灣海峽,
總算在天黑前抵達楓港。
雖然這裏沒有下雨,
但因為強風仍使得木頭一號的雨衣繼續穿著。
攤開了地圖,
往北130多公里才會到台南市,
算一算還要三~四個小時的路程。
木頭一號只好走進了路邊的便利商店,
喝了一瓶提神飲料及稍為動一動舒展筋骨,
跨上了機車,
油門一催,
唯一支撐著意志力的理念就是"趕快回到宿舍並躺在床上好好的睡一大覺",
往北繼續經過了枋山、枋寮、佳冬、林邊、東港、林園、小港、高雄市等市鎮。
晚上八點多,
也到了岡山鎮,
為了慰勞已經征服超過300公里的疲憊身軀,
木頭一號也選擇了位於壽天路上的德昌羊肉店來好好祭拜自己的五臟廟。
夾起剛炒起來的羊肉沾上岡山著名的豆瓣醬,
再喝上一碗甘甜又熱騰騰的羊肉湯,
當時那一餐的感動真是令他難以忘懷。
晚上將近十點,
木頭一號總算撐到了熟悉的台南府城,
算一算整整騎了十二個小時的機車,
這一次...意志力戰勝了身體的疲憊。
之後木頭一號一天騎車最遠的距離大概只有250公里,
尤其是幾年後買了汽車,
長距離的機車旅遊...對於木頭一號而言,
那種距離已經是越來越遠了~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木頭一號的故事-一日350公里長征(中集)~

(1996.03.31~1996.04.01)


第二天早上為了趕在中午到達台東市,
並與幾位從台南市坐火車到台東富岡漁港的大學室友會合。
在將行李以線繩固定在機車的油箱後,
七點左右也離開了這個美麗的山中部落。
只是右腳猛踩了幾下機車油門踏桿,
發現...車子竟然發不動,
再用力採幾下,
突然固定踏桿的螺帽因為崩牙而鬆脫,
隨著一聲金屬撞擊柏油路面的聲音,
用來發動引擎的踏桿也掉在地上...
"天啊~不會吧!"木頭一號哀嚎了一聲。
無奈地將掉在地上的踏桿塞進行李後,
略懂得一些機車常識的木頭一號只好使出最後絕招來發動引擎。
其方法就是辛苦地把車推到幾十公尺長的斜坡上,
再利用下滑時的速度換檔來發動引擎。
所幸這樣的土法煉鋼果然奏效,
聽到了"砰~""砰~""砰~"的運轉聲,
木頭一號的臉上也終於擠出一絲的微笑。
只是在騎的時候也特別小心催著油門與換檔,
深怕一個不小心又熄火,
到時又要搞得滿身大汗。
在往台東的路上盡是南橫東段的霧鹿峽谷、新武路峽等壯麗風景,
九點半左右終於到了南橫東段的終點-海端。
接著又往南經過了關山、鹿野、初鹿、卑南等鄉鎮,
在中午左右抵達了台東的富岡漁港,
也看到了幾位剛到港口不久的室友。
將機車停在漁港附近的空地後,
木頭一號背起了機車上的行李,
坐上了下午一點從台東前往綠島的遊艇-長安輪。
一個多小時的航程,
遊艇進入了綠島南寮灣的漁港。
在解決了晚上下榻的旅館及行李後,
木頭一號也租了一台摩托車,
跟著室友穿梭於綠島間的柏油路與水泥路上,
看著如同孔雀羽毛般藍綠相間的太平洋海景及各種造型獨特的岩石,
疲憊的感覺...也隨著海風的吹撫稀釋於綠島的清新空氣中~


第三天早上醒來,
窗外的烏雲與絲絲細雨取代了前一日的清澈藍天。
到了下午氣候轉趨於惡劣,
風雨也越來越大,
更糟的消息是下午的船班因此停駛,
唯一能做的就是只好在綠島又多訂一天的旅館,
並在旅館內躲避風雨。
至於本來預定晚上在台東知本的行程,
也隨著這場突來的風雨而取消。
不像在台灣有線電視的發達,
當時的綠島只能看模糊及充滿雜訊的三台.
看來...這一夜,
木頭一號只能在南寮灣的旅館內唱綠島小夜曲了~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木頭一號的故事-一日350公里長征(上集)~

(1996.03.30)


碩一時的春假,
為了打發無聊的假期;
木頭一號也因此計畫騎機車繞半個南台灣,
其中也包括坐船到台東的離島-綠島。


攤開了台灣地圖,
算了一下整個行程所需的距離,
估計大概需要四天三夜。


因此他初版的行程規劃就是:
第一天:(約190公里)台南市=>高雄甲仙=>南橫公路=>台東利稻
第二天:(約90公里)台東利稻=>關山=>鹿野=>初鹿=>台東市=>富岡碼頭坐船去綠島
第三天:(約20公里)綠島=>坐船回到台東富岡碼頭=>知本
第四天:(約350公里)台東知本=>台東市=>成功=>台東市=>太麻里=>大武=>南迴公路=>屏東楓港=>高雄=>台南市


除了往來台東與綠島之間需要坐船,
整個行程都將由當時木頭一號的愛駒-山葉追風一號來完成。
說到了銀灰色的追風一號,
現在已經不容易看到了,
取而代之的是馬力與扭力更強大的重型機車。
然而...騎排檔機車就是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右手猛催油門將轉速拉到6000rpm以上,
左腳幾個上鉤的動作將檔數往上拉到最高檔,
瞬間的爆發力與吵雜的引擎聲很快就將速度催到時速100公里以上,
呼嘯於柏油路上時還可以感受到整流罩切過空氣所形成的風流~


因為整個行程總計六百多公里,
其中還包括騎上兩千多公尺的山路,
因此木頭一號在出發的前一天特別花一個下午做一些保養。
除了在外露的引擎上多加了一些幫助散熱的鐵片,
他也親自換了一些新的機油與齒輪油,
此外拆下化油器與周邊的導管,
並做一些基本的清洗與保養。


禮拜六出發的早上,
春天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南台灣,
八點半離開了台南市區朝著西邊的南橫公路前進。
因為整個南橫公路上很難找到加油站,
在到甲仙之前也將兩個加滿汽油的寶特瓶綁在機車的後方,
不然在南橫騎到一半沒油就很慘了~
差不多下午兩點多抵達了南橫公路的最高點-埡口大關山隧道,
高度是海拔2722公尺,
這個隧道也是高雄縣桃源鄉與台東縣海端鄉的交界。
此時的木頭一號,
身上已經套上了一件厚重的外套,
因為氣溫只有攝氏十初度左右。
然而他也正感到慶幸與得意,
因為那一段路上唯一的摩托車正俐落地穿梭於幾乎動彈不得的車陣中。
等到騎到了隧道口,
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隧道內因為有些許的坍方及積水,
加上單向通車,
因此往東的車輛暫時因交通管制而不能前進,
而唯一的機車便成為這一堆車陣中的陣頭。
等了十分鐘後,
隧道口也開始出現由另一端開過來的車輛,
而最後一台車離開了隧道後,
裏面又恢復了一片黑暗與寧靜。
幾分鐘後,
現場指揮交通的工作人員以手勢告知這一端的車輛可以通行,
木頭一號只能硬著頭皮慢慢催著油門,
因為此時的他要帶領著一堆在跟在後頭的大小車輛。
進入了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內,
已經沒有心情去理那些濺起的水花與不斷滴在身上的水滴,
說真的...只能集中注意力去控制著因路面顛簸而不斷抖動的手把.
而眼睛則是緊盯著車頭前方的微弱燈光。
然而辛苦也是有代價的,
出了隧道口,
就是南橫公路的東段-台東縣。
整個景觀與隧道的南橫西段迥然不同,
向陽一帶的風景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襯托著清澈的藍天,
望過去盡是一片銀白色綿延不絕的雲海。
雖然聽不到雲海的波濤聲,
卻看得到白色雲絮隨著氣流緩緩在雲海裡翻滾奔騰.
差不多是六點左右,
一片位於河階台地上的聚落也出現在眼前。
木頭一號終於到了第一天的落腳處-布農族的利稻部落.
在這群山環繞的幽谷中,
也瀰漫著霧氣與山嵐。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人生的馬賽克~



清澈的夜空,
一片無垠的黑,
正閃爍著微弱的紅。
冬天的刺骨寒風,
走在冷清的街道上,
望著忽明忽暗的紅色星芒。
在遙遠的那一端,
或許看不到這裡美麗的湛藍,
但透過黑夜,
卻能在這兒欣賞著遙遠所綻放出的紅色光芒。


幾乎每個禮拜六的凌晨,
在新竹科學園區門口光復路上的麥當勞,
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一個鑲有金屬曼聯隊徽的小牛皮背包;
一台SONY的VAIO筆記型電腦;
一杯zero可樂及幾本書;
一些思緒與感受也透過文字轉化成一篇又一篇的短文。

曾在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感動過,
尤其是抬頭注視著裝飾精美的馬賽克壁畫。
自己的人生,
或許就像是一座未經裝飾過的私人城堡,
一篇又一篇的短文,
就像是一片又一片黑色及白色的馬賽克壁磚,
隨著歲月...不斷地貼在素色的牆壁上。
彩色的馬賽克方塊,
仍然是一種期待與等待。
或許有一天,
能開始貼上五顏六色的馬賽克壁磚,
每一片...都是充滿著心動與熱情。
而那些單調的黑白馬賽克壁磚,
到時也將變成用來裝飾美麗圖案的一部分光影.
至於威尼斯或是拉芬納精緻華美的馬賽克壁畫,
我想...在兩個人的心中就可以一起看得到了。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木頭一號的故事-博士班考試



 


(1997.04~1997.06)


每個研究所的教授,
總是希望自己的碩士班學生能繼續攻讀博士來為他賣力.
而木頭一號的教授也不例外,
在他讀碩二的下學期,
教授也含蓄地跟大家透露一些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希望"實驗室的學生去考一下系上的博士班.
因為博士班的考試與放榜是在碩士口試之前,
木頭一號為了"希望"讓教授心甘情願的在碩士論文上簽名並"希望"能順利畢業,
至少不要像上一屆幾個學長畢業時那種被教授刁難的尷尬場景降臨在自己身上.
因此當時木頭一號的策略是報考系上博士班招生考試,
筆試的時候稍微寫個幾題意思一下就好,
有去考但沒考上也算是給教授面子.


到了博士班考試那一天,
看著成大電研所博士班甲組的筆試試卷,
木頭一號拼命地提醒自己"不要衝動!不要衝動!!寫個幾題就好了~".
眼睛還不時偷偷地瞄向身旁一起考試的同學,
心理不斷地想著:"糟了!!自己會不會寫太多了...",
已經故意空了好幾題會寫的題目了,
只好再提起筆劃掉已經寫在試卷上的答案.
終於...鐘聲響起,
也結束了這一次不能也不敢盡全力的筆試.


接著就是要接受系上教授的口試,
一走進口試的教室,
木頭一號的第一個念頭就想掉頭並跟裡面的教授說"抱歉!走錯教室了~".
因為要面對的是系上最憤世忌俗的教授之一,
這位教授平常上課最常講的口頭禪就是:
"成大電機是濁水溪以南第一大系,怎麼到了你們這一代全國排名會掉到二十幾名~"
"濁水溪以南只有兩間大學,一間是成功大學,另一間是其他大學~"
加上系上教授與教授之間的派系鬥爭很激烈,
剛好這位教授與木頭一號的指導教授彼此感情似乎不太融洽,
這樣難得的獨處機會,
對於木頭一號而言;
那種心情跟被帶進警備總部的拷問室偵訊大概沒什麼兩樣...
教授緩緩拿起了木頭一號的資料與博士班研究計畫,
端詳了一番後開始問問題;


教授:"你們這些人怎麼真的會想讀博士班?看也知道!是教授叫你來考的吧?"
雖然立刻被猜中了心中的想法,
但木頭一號還是一臉忠貞的說:"為了能夠持續碩士班的研究與興趣,所以是自己想考博士班的."
教授:"不要來這一套~對了!你研究報告上的晶片應該不是實驗室內的MOCVD長出來的吧?我知道那幾台壞掉的MOCVD根本長不出東西,你們是拿台大林浩雄的那一台MBE長出來的晶片吧!"
天啊!連這些內幕都知道,
他真得可以當濁水溪以南的第一特務頭子.
木頭一號只好誠實地招供:"是跟他們合作並透過MBE長出實驗中所需要的磊晶晶片~"
接著問了一些專業上的問題後,
教授:"好了~你可以離開了!"


此時木頭一號的腦中也浮現出電影"監獄風雲"裏"正哥"常說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名言.
走出了口試教室門口,
木頭一號也踏著輕鬆的步伐,
結束了八十六學年度的博士班考試.


到了五月,
博士班放榜.
幾家歡樂幾家愁,
沒考上的兩位死黨反而面帶著笑容,
結果木頭一號問他們"你們筆試到底寫了幾題啊?",
他們回答"當然只寫個一題啊!!"
"馬的!為什麼我會比他們寫得多~"此時的木頭一號不斷地充滿著悔恨與懊惱...
雖然後來教授也有跑出來唸他們說:"怎麼筆試考得這麼低啊!"
但隨後也跑來跟木頭一號說:"恭喜啊!!不錯~還是正取耶~"
木頭一號當時的表情只能說是哭笑不得吧!!


之後的那一陣子,
教授也會來問一些博士班打算做的計畫與想法,
而木頭一號只能打馬虎眼含糊帶過...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繽紛的香江之旅(3/3)-亞洲四小龍之三缺一




香港可以說是個購物天堂,
許多東西也比台灣賣得便宜。
若要買名牌或是逛一些旗艦精品店,
可以考慮去尖沙咀的海港城與柏麗購物大道、中環的置地廣場與IFC國際金融中心商場等,
若是對一些平價的商品或是流行飾品有興趣,
像是旺角的新之城、兆萬中心、潮流特區、西洋菜南街一帶或是尖沙咀的新港中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所以真的在香港就是"買東西、吃東西"。
此外,香港是使用繁體中文,
加上西元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
大部分的香港人也都會講流利的普通話,
因此在香港購物常常會讓台灣人忘了身處在國外,
只有在換算台幣價格及付錢的時候才會想到自己是在香港。


今年的二月去了新加坡五天,
十月初又去了香港三天,
因此除了沒去過韓國,(事實上很排斥去韓國)
這一年可以說是亞洲四小龍之旅。
事實上,
每次去到其他亞洲國家的機場,
像是今年去的新加坡樟宜或是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
或是之前去過的泰國曼谷或是東京成田、名古屋國際機場;
相較之下,
台灣的桃園國際機場就顯得太寒酸及破舊。
畢竟機場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門面,
相信以台灣的經濟實力及建築設計能力,
桃園國際機場不應該是只有如此之程度。
此外,香港及新加坡都有著發達便捷的地鐵系統連結到機場,
尤其是香港的機場快線更是拉近了市區與機場的距離,
更令人感動的...是香港對於觀光客的用心。
在香港的市區內,
使用機場快線車票或是八達通卡,
便可以進入機場快線內的航空公司櫃檯直接辦理預備登機及行李托運。
而又大又重的托運行李就可以輕鬆解決,
此時手邊剩下的就是輕便的隨身行李,
當然又會燃起到市區內繼續血拼的意志與決心。


台灣的面積是新加坡的50倍大,
香港的33倍大,
或許要像這兩個地方有著綿密發達的地鐵捷運系統是一件工程浩大的工程,
但我覺得至少建構一條機場到高鐵或是西部幹線的捷運應該也不是件難事,
因為距離長達345公里的高鐵也都能夠順利完成並營運。
說真的,
台灣有著壯闊的山岳峽谷,
有著美麗的海岸線及離島,
隨著高度及緯度變化的氣候造就了多樣的生態與景觀,
而火山的運動也產生出特殊的地形與地貌,
這些都是香港及新加坡所沒有的。
而且在這兩個地方,
似乎也缺乏了一種台灣熟悉的親切人情味,
或許是跟他們重視效率的態度有關。


這次的香港之行,
正值中國的十月黃金週,
因此沿路上也有一些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活動。
然而在旺角的西洋菜南街上,
除了看到法輪功成員所展示的一些遭受迫害之照片與文字外,
也看到了當地親國民黨的社團在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的一些活動。
回想著香港已經回歸中國十年了,
不知下一個十年來若是再來到這個地方,
類似的活動還會再出現嗎?
看著青天白日旗在旺角街頭上飄揚,
心中也是感觸良多,
唯一想做的就是化悲憤為力量,
多買一些東西來慰藉自己脆弱的心靈。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繽紛的香江之旅(2/3)-食神的爆漿撒尿牛丸與廟街古惑仔~





香港的美食是世界聞名的;
如隨處可見的茶餐廳、燒臘、港式炒麵、腸粉、海鮮等。
然而這次也因為停留的時間有限;
因此像是中環的鏞記燒鵝、銅鑼灣的喜記避風塘炒蟹、跑馬地的祥興咖啡室等知名的餐廳,
也成為了這次旅遊的遺珠之憾。
在狂吃了香港兩天的美食之後,
說實在的...大部分香港的飲食在口感及味道上都有一定的水準。
其中有幾家店印象比較深刻:
像是位於旺角的樂園牛肉丸,
基本上;
到現在我還是分不出台灣的貢丸與牛肉丸在外觀上有什麼差異。
然而放在嘴裏咬下第一口之後,
就像是電影食神裏演出的那一幕,
裡面的湯汁真的就朝外面噴灑出來。
事實上;
那一天在吃牛肉丸的時候,
每個人都是戰戰兢兢地注意著四周,
深怕一個不注意,
充滿著鮮美湯汁的暗箭就從別處噴射過來。
此外,位於尖沙咀的富瑤海鮮雖然有著不太平易近人的價位,
點個幾樣菜平均一個人就要一千多塊的台幣。
然而瀨尿蝦的彈性與甘甜、薑蔥鮑魚的嚼勁與鮮美、肥飽的蟹黃配上入味的冬粉絲等,
即使是一盤簡單的鼓油皇炒麵,
吃起來也都是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像是尖沙咀鴻星餐廳的港式飲茶點心、糖朝的甜品、旺角的香港仔魚蛋粉、波蘿包與檸檬水等,
也都有其特殊風味與口感。
然而也有吃不太習慣的食物;
那就是香港的米飯。
聞起來像是放了許久的陳米,
少了些台灣米飯該有的香味及彈性,
外型上跟在新加坡吃的泰國長米沒有甚麼兩樣。
此外,在一些傳統餐廳或是茶餐廳,
習慣上用餐前都會先送上一杯裝滿水的塑膠杯,
第一次喝的時候還覺得很難喝,
後來看到有人使用塑膠杯的水在洗筷子,
一時之間才恍然大悟。
香港最有名的夜市莫過於油麻地的廟街夜市,
之所以印象深刻不外乎是龍祥或是衛視等電影台重播一些電影的時候,
看到的往往是廟街古惑仔打打殺殺的畫面。
因此,當走到了寫著缽蘭街的昏暗街道時,
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是缽蘭街的十三妹及洪興的陳浩南。
等到走進了廟街,
才發現至少那天看到的是一個平靜祥和的夜市,
或許是因為逛的時間不夠長,
因此並沒有看到或是遇到較為負面的情景,
甚至也沒有注意到附近的麻將館或是桑拿。
而算命攤、吃起來還不錯的煲仔飯、及一些攤販,
也取代了在電影上看到廟街打打殺殺的混亂景象,
然而,相較於香港其他繁華的地方,
在這裡也比較能感受到一些屬於中下階層的生活型態。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繽紛的香江之旅(1/3)-為了美食與型男的裝備!出發吧~


中秋節過後,
強烈颱風柯羅沙直撲台灣。
禮拜五的下午,
受到暴風圈外圍環流的影響,
一陣接著一陣的驟雨,
打在正開往機場的車子擋風玻璃上。
幾個小時後,
飛機也穿越了台灣厚實的灰色雲層,
往東南方朝向香港飛去。
遠離了颱風,
迎接著我們的...是香港晴朗的天氣。


這一次同行的有兩位部門同事及他們的兩位交大電子博士班學弟,
總共是五個人,
因此也可以算是"宅男五人組之旅"。
此外;因為都是男生的緣故,
對於長時間的行走比較沒有問題,
所以在規劃行程上也就比較有彈性。


晚上八點多,
飛機緩緩降落在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
這個機場也是世界上第五大繁忙的機場。
因為機場位於香港西南邊的大嶼山海埔新生地一帶,
而要下榻的旅館卻位於東邊的九龍觀塘,
所以到了旅館要check-in的時候,
看了一下手錶已經差不多是晚上十點了。
還好香港跟大多數的亞洲大都市一樣,
許多商店都是營業到很晚,
而且到處都可以看到24小時的7-Eleven。
不像去年去歐洲,
晚上六~七點的時候幾乎所有商店都已經打烊,
能逛的只剩下一些夜店及餐廳。


香港的面積大約是1千1百平方公里,
而台灣的面積則是3萬6千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台灣的面積是香港的33倍,
此外;台灣人口將近2千3百萬,
香港的人口則是將近7百萬,
一比較之下;
台灣人口是香港的3倍多。
因此香港的人口密度也就比台灣高很多,
加上香港的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一帶。
所以香港給人的第一個感覺;
就是到處矗立著高聳的大樓,
甚至給人一種緊迫盯人的壓迫感。
然而這些密集且矗立的大樓,
尤其是位於九龍尖沙咀與香港島的中環、灣仔所圍繞的維多利亞港一帶;
入夜之後,
這些五光十色的摩天大樓也造就了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香港夜景,
從中環的太平山頂或是尖沙咀的碼頭上都可以享受到這片美麗的景色。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秋夜...恆春半島

中秋節前的周末,
台灣的最南端...
充滿了潮濕與涼意。
濕潤的黑色畫布;
佔據夜空.
消散的白色星點...
暈染著一片單調的黑。
椰子樹梢;
淅瀝作響.
因為融化的星光不斷滴落。
微弱的路燈,
正穿透著窗上的晶瑩雨珠,
也取代了今夜墾丁孤寂的夜空。

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台江內海的最後遺址-七股潟湖








沿著台南縣的海岸線,
從北邊的八掌溪到南邊的曾文溪之間共有三個鄉,
分別是北門鄉、將軍鄉、與七股鄉.
其中隔著曾文溪與台南市安南區相鄰的就是七股.
在七股鄉內,
有一半以上的面積都遍佈著鹽田或是漁塭,
而七股的潟湖也是台灣面積最大,
潟湖西邊則是綿延著細長的沙洲,
由北向南是青山港沙洲、網子寮沙洲、與頂頭額沙洲.
而頂頭額沙洲也是台灣本島的最西端.
這幾年隨著國內及生態旅遊的興起,
台鹽的鹽山、曾文溪賞鳥(黑面琵鷺)、潟湖紅樹林風情等熱門景點也吸引了許多觀光人潮.


九年前(西元1998年)的三月,
那時剛從高雄岡山的海巡第五指揮部分發到位於北門鄉的五一大隊,
記得坐軍車第一次來到這個靠近海邊的營區,
第一個印象就偏僻與荒涼.
之後因為勤務輪值的關係,
每隔幾天就要利用晚上坐著軍車巡視轄區內的海防班哨.
而整個台南縣約四十公里的海岸線都是屬於五一大隊,
也就是涵蓋著北門、將軍、與七股一帶的海邊,
巡視的過程會在鹽田、漁塭、防風林、與海灘之間的小路穿梭,
所以結束一趟班哨巡視回到營區時,
往往都已經是黎明破曉時了.
過了約半年,
因為職務的異動,
也調到了七股的五一二中隊,
並擔任七股潟湖鹽田旁的鹽埕哨(七股鹽埕村)哨長.
還記得收放假時,
總是會經過鹽埕村的鹽山、龍山村的龍山宮及龍山港.
因此現在每當在電視或是報章雜誌上看到這些相關的影像及圖片,
不知不覺中也會在心中勾起一些深刻的回憶與感觸.


上個禮拜跟兩個部門同事(騰豪與小兔)來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
因為觀光的盛行,
幾年來這個傳統的鄉村也改變了許多.
在龍山港內停放了許多觀光的大型膠筏,
鹽埕村的臺灣鹽博物館及二十公尺高的鹽山一帶也充斥著攤販及觀光客.
簡而言之;
就是變得熱鬧許多.
事實上這一帶的鹽場幾乎都已經廢棄了,
觀光的收入反而取代了製鹽的收入.
然而七股的潟湖仍是台灣西部少數幾個水質評鑑為優良的水域之一(2007.07.27的中國時報),
因此七股的海鮮吃起來也特別的鮮美,
尤其是當地所養殖的蚵仔.
而來到這;
乘坐膠筏欣賞潟湖風景也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來回一趟差不多是兩百元左右,
在等船出發前的空檔期,
烤蚵仔也是免費的.
大型的膠筏大概可以坐上三十~四十個人,
隨著馬達的發動聲離開了龍山港,
一開始主要是航行於鹽田或是漁塭間的航道,
並會經過一個海巡的檢查哨(五一大隊下山安檢所),
之後便進入了佈滿竹製蚵架的潟湖區,
若是在冬天的時候來,
還可以在蚵架上看到遠從大陸飛來度冬的鸕鷀(水老鴨).
越過了仍在興建中的西濱61號道路高架橋底下,
大約是三十幾分鐘的航程,
膠筏也緩緩抵達了網仔寮沙洲.
沙洲上有一些鐵皮搭建的房舍,
橫貫整個沙洲的,
則是一大片的防風林.
走在木板製的景觀步道上,
幾分鐘後便會穿越防風林並到達沙洲西邊的沙灘.
雖然散佈著一些垃圾,
但大致上還算是個感覺不錯的沙灘.
而在遠方夕陽即將西沉之處,
隱約也可看到航行於台灣海峽間的大型貨輪.


在離開七股之前,
還是跟同事爬上了七股的鹽山,
事實上,
這也是我這一年來第二次攀爬這座熟悉的鹽山.
東邊...是遼闊的嘉南平原,
西邊...是如棋盤般的漁塭、鹽田、與消失於黑暗中的海平面.
頭頂正上方...則是佈滿著剛睡醒的星星與正在換上黑色晚禮服的夜空.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懷念...曾經擁有的一種激盪

在每個人的心裏;
總是蘊蓄著寬廣卻又平靜的湖水。
遇到了相近的頻率或是能讓自己感受到共鳴,
內心的深處...便會產生出一種心動的能量。
而這種感覺,
就像是在湖中央落下了一顆精巧剔透的小石頭,
圍繞著湖心,
揚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漣漪。
而各種美好的感覺與浪漫,
吹起了陣陣的微風;
細細的圓形波紋,
也隨著風...緩緩地飄向了無垠的岸邊。
一種朝思暮想的動力,
回應著一種對方所傳遞的熱情,
在湖面上也激起了更多的漣漪。
伴隨著心靈的感動、輕細的話語、柔軟的身軀、感觸到的體溫、甚至是飄來的一絲髮香;
種種的感受與分享也將轉化成更多的能量,
而愛的浪潮也就一直持續震盪著。
只是有時的患得患失,
反而會讓這種能量相互牴觸而漸漸衰減,
甚至...凍結了曾經激盪不已的湖水。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細心去感受...生活中的舞者

布幔緩緩地升起,
隨著音樂的節奏,
輕盈的舞者踮起了腳尖,
透過了旋轉、跨步、跳耀、彎腰等動作,
在舞台上留下了優美的弧線與心動。
生活的週遭,
隨時都不難發現那些努力不懈的舞者,
舞動中...也讓人留下深刻的感受。


黑白相間的木質琴鍵上,
纖細的指尖不斷地來回舞動著,
伴隨著踏板的起伏,
琴譜上的音符也轉化成優美柔和的旋律。

沾著顏料的畫筆,
在白色的畫布上翩翩起舞,
揮動著畫刀與畫筆,
鮮豔的色彩與深刻的筆觸也構成令人感動的圖畫。

佈滿綠色方格的稿紙上,
筆桿輕快地跳過每一個格子,
留在稿紙上的舞者身影,
是一字又一字的想法與意念。


其實生活不是那麼地一成不變,
換個角度去欣賞,
簡單的世界也是充滿著變化與驚奇,
而無聊與單調,
也在不同的感受中變成熱鬧與心動。

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內心聽到的聲音...卻總是佔據著夜空~



五月的梅雨季節,
雨停了一陣子;
地也乾了...


聽到了...雲朵滑過夜空的聲音;
聽到了...星月交相談話的聲音;
聽到了...樹木輕柔呼吸的聲音;
聽到了...地球緩緩轉動的聲音;
聽到了...文字私語呢喃的聲音;
聽到了...花瓣凋謝散落的聲音;


除了這些熟悉的聲音,
似乎也很久沒有聽到一種能夠分享與溫存的聲音,
或者是說;
聽到的...只是自己孤獨對話的回音。
而一絲清涼的晚風吹撫,
也暖不了習慣已久的寒意;
一種寒到地球已經快停止運轉的凍結與凝固...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埃及的娜芙蒂蒂(Nefertiti)與阿肯那頓(Akhenaten)-2/2


至於娜芙蒂蒂的夫君-阿蒙荷泰普四世(Amenhotep IV)或是改名後的阿肯那頓(Akhenaton),
在他任內,
一系列的政治與宗教改革引起了許多民怨與紛爭,
甚至因此跟底比斯的祭司對立並分裂,
所以也有叛逆法老(Rebel Pharaoht)的稱呼。
而他的改革中,
最有名的莫過於將多神的埃及信仰觀念改成一神信仰,
也就是獨尊太陽神"阿頓(Aton)",
這在人類的歷史上也是首創的。
當時埃及祭司在政治及宗教上享有很多的權力,
尤其是埃及的首都底比斯(希臘人稱之為Thebes;阿拉伯人則稱之為Luxor)更是明顯,
然而祭司們貪婪、腐敗、享用特權等行為卻也日益嚴重。
因此阿肯那頓為了與之對抗,
首先便透過各種手段去貶低太陽神阿蒙(Amen)的地位,
藉此來打擊底比斯祭司們的地位。
之後他又提升當時並不太被重視的神-阿頓(Aton)的地位,
甚至到了後來還獨尊阿頓為唯一的神,
並將全國的阿蒙神像破壞或刮除,
而法老更是成為唯一能夠與阿頓神溝通的人。
很明顯的,
他這樣激烈的做法就是想要徹底的收回祭司們的特權,
也可以說他的宗教改革就是一種政治鬥爭。
此外他還在底比斯的北方另建新都-阿瑪那(Amarna)。
當初他繼承王位的名字是"Amenhotep",
也就是有著阿蒙神字根的阿蒙荷泰普(四世)。
之後便改了一個新的名字,
也就有著阿頓神字根的"Akhenaton"。
到了後來,
這些重大的改革卻也造成了與保守勢力的衝突,
甚至引起國內人民的嚴重反彈,
而小亞細亞的蠻族西臺人(Hittites)也入侵了埃及在中東的一些屬地,
他消極不理睬的態度造成這些屬地的脫離。
加上一場嚴重的瘟疫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
因此埃及帝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
甚至瀕臨崩潰瓦解。
不到30歲的年紀;
這位法老王就在失意與挫敗中去世,
不久後新都阿瑪那也就荒廢在沙漠之中了。
繼位的法老王史孟卡拉(Smenkhare)只有在位三年,
接著繼位的法老王就是著名的圖坦卡頓"Tutankhaton"。
他是阿肯那頓的女婿(也有說法是阿肯那頓的兒子),
在祭司的擁護之下登基為法老。
因此他又重新重用那些已經失勢的祭司,
名字也改成了有著阿蒙神字根的圖坦卡門"Tutankhamen",
並恢復了阿蒙神及其他諸神的信仰。
至於阿頓神的神像或是相關名稱也被下令破壞或是剔除,
當然也包括了阿肯那頓這個失敗的名字。
除了宗教上的改革,
這時期的藝術風格也明顯地異於埃及其他法老的時期,
因此被稱為阿瑪那(Amarna)風格。
一般傳統上,
在製作埃及法老或是皇族的雕像時,
其表現的手法總是偏重於莊重肅穆的形式,
甚至會流於一種制式化的神化風格。
然而阿瑪那時期的雕像、壁畫、或是浮雕等藝術作品,
卻流露出一種寫實與自然的風格。
作品內容上也比較注重人性的親情與溫暖,
像是阿肯納頓親吻女兒或是與妻子娜芙蒂蒂恩愛的雕像或是浮雕作品。
此外埃及史上最著名的優美詩篇之一太陽神(阿頓)頌,
後世也認為是阿肯那頓所寫的文學作品。

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

埃及的娜芙蒂蒂(Nefertiti)與阿肯那頓(Akhenaten)-1/2




埃及最富盛名的女性大概就是托勒密時期的埃及豔后-克利歐派翠拉(Cleopatra)。
事實上;她是希臘人而非埃及人,
而她的容貌及身材,
也非像是電影上看到的埃及豔后那般地美艷動人,
相對的;她的身材反而稍嫌臃腫且相貌平平。
然而之所以能跟夠深深的吸引著凱撒及安東尼,
主要憑藉的是她過人的智慧及政治外交上的才華。
就以現在埃及所留存下來的雕像或是壁畫而言;
埃及史上最美麗的女人,
是據今約三千三百多年前的王后娜芙蒂蒂(Nefertiti),
而娜芙蒂蒂(Nefertiti)在埃及所代表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女人。
她是十八王朝時期著名法老-阿肯那頓(Akhenaten)的妻子,
其石灰石彩色胸像是埃及出土最美的雕像之一,
目前陳列在德國柏林的埃及博物館。
此外她美麗的肖像也是每一家紙莎草紀念品店必出現的圖案之一,
記得買完了紀念品後不要忘了看一下手上剩下的紙鈔,
因為5 piaster的紙幣上也有這位皇后的肖像。
從當時遺留下來的壁畫及浮雕等藝術作品,
她有著相當高的政治地位,
因此總是與其夫君-法老阿肯那頓一起出現在各種政治或是祭祀場合,
甚至有些歷史學家推斷她就是阿肯那頓死後繼位的法老-史孟卡拉(Smenkhare)。
Discovery頻道也曾經製作一些跟這位皇后相關的節目,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年前所播放的專輯"再現埃及王后:納芙蒂蒂(Nefertiti Resurrected)"。
2002年六月,
英國約克大學瓊安.弗萊契(Joann Fletcher)博士及助理人員,
獲准勘查位於埃及中部路克索(Luxor)帝王谷內編號KV35的墓室,
並推論其中一具木乃伊幾乎就是娜芙蒂蒂,
在當時也造成了轟動。
不過這個節目在播出不久後就遭受到埃及的札西.哈瓦斯(Zahi Hawass)博士嚴重的批評,
相信若是常看Discovery的人一定對於這位埃及古蹟最高委員會秘書長並不陌生,
尤其是戴著西部牛仔帽、直爽的個性、專業嚴厲的批判語氣等獨特個人風格也讓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他在對記者批評這個推論時一開口就是"Bullshit!",
並且提出許多疑點強烈否認這具木乃伊就是娜芙蒂蒂。
雖然這樣的結果讓許多人感到有些遺憾,
但也讓更多的世人認識這位埃及最美麗的皇后。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八): 印加帝國的建築與文化



印加的意思就是太陽神之子,
而印加人自稱自己的帝國為四邦之地,
因為整個帝國領土分被為東西南北四個行政區。
為了統治如此幅員廣大的國家,
印加人將忠誠度比較高的皇族或是首都庫斯科居民遷徙到比較偏遠的省份,
反之;屬於地方酋長的部落就會被遷徙到庫斯科附近嚴密控管。
此外為了帝國統治與交通的便利,
印加人在險峻的安第斯山脈建造了縱錯複雜的交通網路,
平均每兩公里就有一個驛站。
驛站的信使沒有坐騎或是其他交通工具,
唯一的動力的就是快捷的雙腳。
整個交通網路總計長約四萬公里,
其中有兩條相互平行的主要幹道貫穿南北,
沿海的一條長4055公里,寬約7.3公尺;
另一條沿著安地山脈的道路則長5229公里,寬約4.57~7.34公里。


此外,印加人不會使用鐵器或是車輪等工具,
最多只會使用一些銅製或是石製的工具,
然而卻有著極為傑出的石造建築技術。
印加人將每個重達數十噸以上的大石頭琢磨成多邊形的方塊,
再以堆疊的方式砌成石牆、宮殿、神廟等,
而石頭與石頭之間就像是拼圖般的精密吻合。
位於庫斯科西北方約112公里處的馬丘比丘(Machupjc hu)古城,
是印加帝國遺留下來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遺址。
整個山城建立在2280公尺高的崇山峻嶺之間,
西元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將這座遺跡列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印加人沒有發展出文字,
因此日常的紀錄都靠繩結,
也就是所謂的基普(quipu),
一般是作為數量統計使用。
不同顏色的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像是白色代表白銀、黃色代表黃金、紅色則是戰士等,
事實上基普比較是類似一種會意的文字。
而印加人也有著相當發達的織布技術,
加上成熟的染布技巧,
因此其色彩絢麗的布料也讓當時的歐洲人讚嘆不已。
此外,利用當地特產的駱馬所織造出來的柔軟布匹,
也是當時高原帝國裡最珍貴的物品之一。


對於先人的遺體,
印加人會加以保存並祭拜。
因為他們相信人死後生命力並不會消失,
而家族的族長或是皇族的遺體,
甚至會被製作成木乃伊當作神明參拜。
所以當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被皮薩羅處死時,
他寧願選擇改信天主教以砍頭來代替火刑。
對於印加人而言,
屍體因火化而消失是最恐怖的懲罰。
雖然印加人與阿茲特克人一樣,
都是崇拜太陽神。
但不像是馬雅人或是阿茲特克人,
印加人並沒有大規模的戰俘獻祭儀式。


玉米、馬鈴薯、跟古柯(Coca)是印加人的主要農作物,
其中嚼食乾燥古柯葉是印加人長久以來的習慣,
主要作用是用來提神。
因此不論男女,
身邊總是會有一個毛織的小袋子用來裝古柯葉。
附帶一提的;
還有一種名為可樂樹(kola nut)的植物,
主要產於非洲西部,
其果實因含有大量咖啡因而有提神效果。
西元1886年,
美國一位藥劑師-約翰.潘柏頓(John Pemberton)將這兩種配方加上一些碳酸水及香料調製成一種提神治療頭痛的藥水,
即古柯葉(Coca Leaves)與可樂果(Kola Nut)的萃取物,
此外為了美化商品的名稱,
就將kola改成cola,
全名變成了"Coca Cola",
而這個名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飲料-可口可樂。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七): 印加帝國的興盛與滅亡



西於十六世紀初,
當西班牙人陸陸續續到達中南美洲後,
位於南美洲的印加(Inca)帝國,
是當時美洲最大的帝國。
領土南北蜿蜒4000多公里,
東西寬1200多公里,
總面積達240多萬平方公里。
整個帝國人口有1100多萬,
所涵蓋的地區包括了今日的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
而真正吸引西班牙人的,
卻是這個帝國所擁有的黃金。


約在西元1200年,
印加人在祕魯南部的山間盆地庫斯科(Cuzco)建國,
在歷經第9代帕查庫提(Pachacuti;1438~1471)、第10代托帕尤潘基(Topa Yupanqui;1471~1493)、第11代伊納卡帕克(Huayna Capac;1493~1525)的南征北討,
當時印加帝國的領土已經是一個南北蜿蜒長達四千公里的大帝國。
然而就此時,
來自於秘魯與厄瓜多爾邊境港口屯貝斯(T'umbes)的使者告訴皇帝,
白人已經從海上到來。
西元1525年,
瓦伊納卡帕克因病駕崩。
印加帝國的繼承權也引發了一場戰爭,
合法婚生子瓦斯卡(Huascar)在庫斯科加冕為印加皇帝,
私生子阿塔瓦爾帕(Atahualpa)則在第二大城基多(Quito)被擁立為皇帝,
而這樣的分裂正好給了西班牙人入侵的機會。
西元1532年,
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帶領著63個騎兵與200個步兵,
朝向阿塔瓦爾帕所駐紮的卡哈瑪卡(Cajamarca)前進。
在與皇帝會面與談判的過程中,
狡猾的皮薩羅與其伏兵制服住了印加皇帝,
並要脅交出一個房間的黃金作為贖金。
短時間內印加人便達到了這樣的要求,
然而貪婪的西班牙人不但違背諾言將阿塔瓦爾帕處死,
為了獲取更多的黃金;
西班牙軍隊進攻首都庫斯科,
並洗劫了太陽神廟。
至於瓦斯卡,
也在西班牙人控制卡哈瑪卡時便被擁護阿塔瓦爾帕的將領所暗殺。
而印加帝國的殘餘勢力則在阿塔瓦爾帕的兄弟曼科(Manco)帶領下撤退到森林邊緣的維特寇斯(Vitcos),
並繼續與西班牙人作長期的對抗。
西元1572年,
印加王曼科的兒子托帕·阿馬魯(Topa Amaru)與提圖·庫西(Titu Cusi)兵敗被俘,
托帕阿馬魯被處死,
提圖庫西則受洗為基督徒,
並用西班牙文紀錄最後幾位印加王抵抗西班牙人的歷史。
至此印加帝國可以說是完全的滅亡。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六): 阿茲特克帝國



在墨西哥的國旗中央,
是一隻站在仙人掌上的老鷹,
嘴裡還叼著一隻蛇,
而這個圖騰是源自於阿茲特克帝國的傳說。
阿茲特克人的祖先是來自於現今墨西哥市北方一個叫阿茲特蘭(Aztl'an)的地方,
原先其部落的名稱是墨西卡(Mexica),
後來因為是從阿茲特蘭遷徙到此地,
因此便採用了阿茲特克(Aztec)這個名稱。
依據著太陽神的指示,
阿茲特克人也遷居到了位於南邊的特斯科科湖(Lake Texcoco)一帶。
西元1325年,
他們看到了一隻叼著蛇的老鷹停留在仙人掌上,
這樣的情景也讓他們決定在此地定居,
並在湖上開始建立起巨大的人工島-台諾契提特蘭(Tenochtitl'an),
而這座人工島的位置也就是位於現在墨西哥市的城中心。
阿茲特克文明興起於西元14世紀左右,
到了西元1525年最後一位皇帝切奧特莫克(Cuauht'emoc)被西班牙人吊死後,
阿茲特克帝國也從歷史上消失。
事實上阿茲特克帝國是由三個聯盟所組成,
西元1428年,
台諾契提特蘭、特斯科科(Texcoco)和塔庫巴(Tacuba)三股勢力共同結盟,
並由台諾契提特蘭的阿茲特克人主導了這個聯盟。
到了西元十六世紀初,
正是阿茲特克帝國處於強盛的時期,
首都台諾契提特蘭人口將近30萬,
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然而到了西元1517年,
西班牙的船隊首度抵達了東邊的尤加敦及坎佩切(Campeche)一帶的海岸。
西元1519年,
一艘船隊離開了古巴,
前往墨西哥沿岸探勘測量,
而率領這支艦隊的是西班牙貴族科蒂茲(Herna'n Corte's),
當時的阿茲特克皇帝是蒙提祖馬二世(Montezuma)。
阿茲特克的曆書有一個預言,
就是他們所崇拜的羽蛇神魁札爾科亞特爾(Quetzalcoatl)會從東方回來。
因此當他看到這些來自東方的白種人,
認為就是神的使者,
所以便很隆重的接待這些西班牙人。
只是科蒂茲利用了蒙提祖馬二世的優柔寡斷,
在宮殿裏直接扣押皇帝及其他土酋貴族,
在一場衝突與屠殺中,
約一萬個阿茲特克人喪命,
而蒙提祖馬二世也被刺殺身亡。
倖存的阿茲特克人由蒙提祖馬二世侄子切奧特莫克(Cuauhte'moc)繼續領導並對抗西班人,
西元1521年,
阿茲特克首都台諾契提特蘭陷落,
阿茲特克貴族幾乎被殺戮殆盡,
人工島上的大神廟、宮殿等建築也在無情的大火中被焚毀,
幾年後末代皇帝切奧特莫克(Cuauhte'moc)還是逃不過被西班牙人吊死的命運。


阿茲特克跟馬雅人一樣都有大規模的活人獻祭儀式;
在他們的觀念裏,
為了維持太陽運轉及宇宙不滅,
並延長神的壽命及求得風調雨順,
源源不絕的活人心臟及人血是絕對必要的。
因此便不斷發動戰爭以得到戰俘,
甚至演變成一種約定式的儀式戰爭"花之戰(Flowery Wars)",
其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獻祭的人牲。
有時一場獻祭的儀式往往會殺掉成千上萬的戰俘,
若是沒有戰俘則不會舉行如此隆重的祭禮。
儀式中,
人牲被祭司或是國王以石刀剖胸取出正在跳動的心臟,
並朝向神殿上的偶像丟擲過去。
而取出心臟後的屍體便會被推下神廟,
儀式結束後,
死者的屍肉會被戰爭中抓到他們的人所分食。
因此一場祭典儀式中,
整個神廟的台階上都被血水染紅,
而空氣中則是瀰漫著人血的腥味。
到了十六世紀阿茲特克人被西班牙人所征服後,
這樣恐怖的儀式才終告消失與結束。


阿茲特克的首都台諾契提特蘭就位於今天墨西哥城的中心,
當時的人工島及大神廟等建築在科蒂茲及其西班牙軍隊征服後便被破壞殆盡,
而週遭的特斯科科(Texcoco)湖也被填平,
取而代之的是陸陸續續建立的西班牙式建築。
目前的墨西哥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就像是五百年前繁榮的台諾契提特蘭一樣,
而居民的組成也變成了60%的西班牙與印地安人混血、30%的印第安人後裔、及9%的西班牙後裔。
至於當時的太陽神信仰,
也在西班牙人統治後被天主教信仰所取而代之了。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五): 馬雅人的天文曆法與文明的滅絕

馬雅人的曆法非常地精準,
這跟他們高度發展的天文及數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在許多現存馬雅金字塔的頂端,
都會發現有一些專門用來觀測星象的觀星台。
也因此馬雅人雖然仍停留在石器時代,
祭司們卻能利用簡單的觀測器材去計算出誤差極小的太陽、月亮、金星等運轉週期。
馬雅的曆法主要有三種,
即宗教曆、太陽曆、與金星曆。
宗教曆(Tzolkin)主要為祭祀用,
一年是由13個數字及20個神像去配對組合,
所以一年有260天。
而太陽曆(Haabes)共有18個月,
每個月有20天,
再加上5天的禁忌日,
因此一年有365天。
此外260天的宗教曆與365天的太陽曆產生了一個18980天的週期,
也就是365與260的最小公倍數,
除以365天便是太陽曆的52年,
而每52年的週期之後還要再加上13天,
所以一年的時間就是365.25天。
至於金星曆,
主要是用在長時間的計算使用,
一年有584天,
跟現今天文學家所算出的時間每個月的誤差只有6分鐘。
而馬雅的數學運算方式是採二十進位制,
此外"零"的觀念也比歐洲人早了將近一千年。


馬雅文明的特殊及神秘之處,
在於出現的太突然,
卻又消失的太倉促。
此外也不像其他伴隨著大河的古文明,
像是黃河的中華文明、恆河的印度文明、尼羅河的埃及文明、或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相對的;馬雅人反而是在水源缺乏的熱帶叢林裏建立起他們的文明。
在西元九世紀的時候,
當時正值其文明鼎盛的古典時期,
然而眾多的馬雅城邦卻不約而同地中斷了金字塔及神廟的建築工程,
並且遷移到北方的叢林裏,
之後馬雅文明便開始衰退了。
西元十六世紀後,
西班牙人征服尤加敦半島。
第一位主教是迪牙哥·德·蘭達(Diego de Landa;西班牙方濟會),
他是一位對於其所信仰的宗教有著無比堅定及強烈意志的人,
因此在他的眼中,
馬雅人的宗教是邪惡且與魔鬼有所勾結的。
所以他下令焚毀所有馬雅人的手抄本與經書,
摧毀馬雅神像與其他相關的偶像,
甚至殘酷地將馬雅祭司以火刑處死。
事實上馬雅祭司是少數傳承著馬雅歷史與文字知識的人,
因此當這些人被西班牙人無情的燒死後,
整個馬雅文明可以說是徹底的被毀滅,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馬雅文字仍無法完全被解讀出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諷刺的是;
對於十六世紀馬雅文明紀錄最完整的資料,
卻也是這位主教所寫的"尤加敦風物誌",
尤其是他對馬雅文字的深入研究及風俗民情的詳細記載。


馬雅人的審美觀跟現代人也有著若干的差異,
在留存下來的雕刻或是壁畫裏,
總是看到馬雅人奇特的面部特徵,
鷹勾鼻、扁平的額頭、厚唇、上揚的眼睛等。
尤其是扁平的頭型,
在馬雅人眼中是俊美的象徵。
因此在嬰兒時期,
頭部的前後會捆上木板來夾緊頭骨,
固定了一陣子後,
額頭的形狀就會形成扁平狀。
而鬥雞眼也是高貴的象徵,
因此會在小孩額頭上的頭髮繫上小珠子或是一些小飾物,
如此注視一段時間後便會成為鬥雞眼。


中南美洲的印地安人都有活人獻祭儀式,
馬雅人也是如此。
尤其是十世紀以後的後古典時期,
活人獻祭的儀式變得更為盛大,
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北方入侵的托爾特克人影響。
此外馬雅人也在神廟旁建造了一些球類比賽的場地,
只是比賽性質是一種賭命,
輸球的下場就是被推上神廟接受獻祭的儀式;
也有一種說法是不用去接受人祭的一方故意輸掉比賽,
反而是勝利者要去神廟上受死。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四): 馬雅人的分布、建築、與文字


馬雅(Maya)文明的名稱由來,
主要是來自於尤加敦(Youcatan)半島上的一個城邦-馬雅潘(Mayapan)。
其最強盛的時期甚至主導尤加敦半島北部的政治與經濟,
在時間上差不多就是西元十二~十四世紀左右,
之後西班牙人到了這一帶後便把尤加敦半島的所有文明稱為馬雅文明。


馬雅人並不像阿茲特克或是印加文明有著統一的帝國,
事實上;馬雅地區是由一些城邦所組成的,
而有些城邦則會維持著一種結盟的關係。
馬雅文明涵蓋著今日的墨西哥南部、貝里斯、宏都拉斯、及薩爾瓦多一帶,
直到現在仍有三百萬的馬雅人居住在這些地區,
而且這些人仍然繼續說著他們祖先的語言。


一般將瑪雅文明分為三個時期:
(1)西元前1500年~西元300年:前古典時期,
(2)西元300年~900年:古典時期,
(3)西元900年~十六世紀初(西班牙人開始統治):後古典時期,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瑪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
古典時期三個最大的城邦是蒂卡爾(Tikal)、科潘(Cop'an)和帕倫克(Palenque);
而奇成伊札(Chiche'n Itza')和瑪雅潘(Mayapan)則代表了後古典時期文明。
事實上到了後古典時期,
馬雅文明已經到了衰落的階段。


馬雅文明是整個美洲發展最高度的文化,
有些知識及技術甚至遠遠領先當時世界上其他的文明。
不過瑪雅人沒有發明青銅器或是鐵器,
主要的工具還是石器。
雖然沒有使用尖硬的金屬工具,
馬雅人卻遺留了大量的金字塔及神廟等建築物。
光滑的石牆、幾乎是沒有縫隙的壘砌、精準的測量、細緻且栩栩如生的雕刻,
也更讓人見識到了馬雅人的智慧及高度建築技術。
事實上,光是在墨西哥境內就有將近十萬座金字塔,
這些神廟或是金字塔主要祭祀著羽蛇神、雨神、玉米神、創世神黑戰神等,
此外也是作為活人獻祭的場所。


馬雅人的文字系統可以說發展得相當成熟,
雖然阿茲特克人也有文字,
但仍屬於較為簡單的圖畫文字,
至於印加人,
卻連文字都沒有。
目前馬雅的文字源自於四本古抄本、建築物上的雕刻壁畫、及一些器皿容器,
已知的約有八百五十幾個文字符號,
而被破譯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
或許是因為有著完整的文字系統及高度的文明,
馬雅人對於歷史的記載相當的重視,
一些當時發生的政治歷史事件或是國王的事蹟等都會被紀錄在石碑上,
因此今日的歷史學家可以從已發現的石碑或是壁畫中精確算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目前發現有確定年代的石碑是西元292年,
而最後一塊紀年碑則是記載到西元889年。
西元9世紀結束後,
馬雅的紀年碑就不知什麼原因而不再出現了。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十字路口的一串香蕉~



新竹長春街與光復路口的加油站旁,
總是會看到一位老婆婆在賣水果。
簡陋的攤販,
一張不太牢靠的椅子,
滿臉的皺紋也透露出飽經風霜的痕跡。
儘管風吹日曬,
她還是從白天賣到晚上。
只是當機車經過了不起眼的攤販,
突然一陣的難過湧上心頭。
雖然已經過了馬路,
但...我知道若是這樣空手回去的話,
只是讓自己更有一種罪惡感。
因此只好把機車掉頭,
騎到交叉路口前的攤販停了下來。
說真的平常很少吃水果,
但也勉強從水果堆中拿了一串香蕉,
因為只要剝皮就可以吃了。
只見她吃力的看著磅秤,
透過微弱且沙啞的聲音道出了價錢,
雖然只有幾十塊,
但卻也流露出充滿著感激的眼神。
只是她的眼睛因為白內障而顯得有些混濁,
難怪她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在看磅秤,
頓時間眼框也不禁濕潤起來。
拿著包著塑膠袋的香蕉,
再回頭看著跼蹐蹣跚的身影,
心想...還好有去買她的水果,
若是這些微薄的小錢能讓她有著一瞬間的快樂與滿足,
說真的...收穫比較多的反而是自己;
因為同樣地也感受到了難得的快樂。
雖然這兩天要解決一堆香蕉,
我想...三餐飯後加宵夜應該吃得完吧!
但我相信我會養成常常吃水果的習慣,
因為在結帳的時候,
我也用台語跟她說"哩奉心啦!呷料一定擱尬裡妹"!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三): 中美洲的奧梅克、提奧蒂華坎、與托爾特克文明



十九世紀,
越來越多的西方探險家及考古學家開始深入中南美洲的熱帶叢林或是深山去研究這些曾被世人遺忘的美洲古文明,
也因此越來越多的神廟、金字塔、陵墓等遺跡被發現或是挖掘出來。
尤其是其發展成熟的天文、曆法、數學、建築技術等更是遠遠超過同年代的歐洲及亞洲文明,
其中比較為世人所認識的莫過於墨西哥中部一帶的阿茲特克(Aztec)、墨西哥中南部尤加敦半島的馬雅(Maya)、南美祕魯與厄瓜多等國一帶的印加(Inca)三個文明,
除此之外,
還有中美洲早期的奧梅克(Olmec)、提奧蒂華坎(Teotihuac'an)、托爾特克(Toltec)等文明。


奧梅克(Olmec)文明可以說是中南美洲最早的文明,
主要分布於墨西哥中南部。
之後的馬雅文明及托爾特克文明深受其影響,
也可以說是整個中美洲文明之母。
其興起的時間約於西元前1200年,
並於西元前400年左右消失。
奧梅克民族是一支好戰的民族,
從遺留下來的建築物顯示出其活人獻祭的習俗,
此外奧梅克人也利用石材建造巨大的金字塔及宮殿,
對於美洲虎及羽蛇神的崇拜也影響到之後的中美洲文明。
而奧梅克遺留下來的建築雕刻最有名的莫過於高約三~四公尺的花岡石巨石頭像,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的塔巴斯哥(Tabasco)州的拉文塔遺址(La Venta)。


至於提奧蒂華坎(Teotihuac'an)文明,
始於西元前300年,
消失於西元750年左右。
提奧蒂華坎文明的遺跡主要在在墨西哥市的東北方約50公里處,
也就是在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的附近。
建築物主要以金字塔和廟宇為主,
尤其是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羽蛇神神廟。
其中高達65公尺的太陽金字塔是美洲最大的金字塔,
而月亮金字塔也有46公尺高。
西元十三世紀,
當阿茲特克人征戰到此處時,
看到了這些壯觀的建築群也驚嘆不已,
因此稱之為提奧蒂華坎,
意思就是"眾神住的地方"。


托爾特克(Toltec)文明興盛於西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中葉,
主要位於墨西哥中部,
後來於西元1156年被北方的奇奇美克人(Chichimecs)所滅。
此外在十世紀末時,
托爾特克人的一支移居到尤加敦半島一帶,
並與當地的馬雅文明相互影響與交流。
雖然托爾特克人是支好戰的民族,
但在墨西哥高原一帶的其他民族眼裏,
卻是一支具有智慧及高度文明的民族,
甚至稱他們為"有學問的人"。
現今墨西哥市北方約90公里的圖拉(Tula),
是托爾特克人當時的首都,
也遺留了一些宮殿、祭壇、神廟等建築,
此外,圓柱及方柱的創造與運用也是托爾特克建築的一大特色。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二): 來自於亞洲的印地安人

分布在整個美洲的印地安人,
在體型及容貌上,
會因為族群及地域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至於語言,
當初歐洲人抵達美洲時,
根據統計約有兩千兩百種不同的印地安語言。
然而,
傳統上仍是將印地安人劃歸為蒙古人種的美洲支系。
至於印地安人的起源,
一般的推論是在距今約一萬兩千~三萬五千年前的冰河時期,
因為海平面的下降,
位於亞洲東北部與美洲阿拉斯加間的白令海峽,
形成了一座綿延的海峽陸橋,
而最早期的印地安人祖先便是沿著這座陸橋從亞洲遷徙到美洲。
此外也有說法是認為經由海路的方式從東南亞越過太平洋而到達美洲。
雖然印地安人源自於亞洲的黃種人,
但卻也在美洲發展出獨立且高度的文明。
雖然整個美洲文明不像中國、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等文明早就為世人所了解並互有交流,
直到了西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
印地安人文明的發現與研究才慢慢公諸於世。
很可惜許多重要的史料及遺跡都在西班牙人的毀滅性破壞下消失殆盡,
像是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台諾契提特蘭(Tenochitl'an)在被柯提茲(Hern'an Cort'es)征服後便被夷為平地,
而尤加敦半島(Youcatan)的主教蘭達(Diego de Landa)除了焚燒所有的馬雅經書及雕像外,
當時的馬雅祭師也被視為異教徒而活活燒死。
此外當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攻克印加帝國後,
首都庫斯科(Cuzco)的建築也被大肆破壞。
諸如種種令人髮指的殘酷行徑,
便是當初印地安人面對西班牙人時所遭受的嚴重文化浩劫。


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隱沒於叢林與深山中的印第安文明(一):美洲的發現卻是印地安人災難的開始



西元1492年,
義大利人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帶領著西班牙女王所資助的三艘大型帆船,
朝著大西洋的西方,
開啟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
當時歐洲人對於遙遠東方的認識,
主要是根據馬可波羅遊記或是一些商人及傳教士的敘述。
而來自於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等商品,
也更讓歐洲人想去探險、從事貿易交流、甚至是征服這些充滿著神秘及財富的亞洲國度。
然而通往亞洲的陸路卻被當時強盛的土耳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阿拉伯人所阻擋。
至於海路則要繞過有著大風大浪的南非好望角,
而好望角地處於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交界之處,
峭壁及大浪也讓這一帶成為世界上最險惡的航海地段之一。
就連當初發現好望角並有"好望角之父"稱呼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亞斯(Bartolomeu Dias),
也在第二次航行時於此處遇難並葬身海底。
因此哥倫布便有個想法,
他是少數在那個時代相信地球是圓的,
而絕大部分的人仍然認為地球是一大片平坦寬闊的土地。
所以他認為既然往東的路線既然受到了阻礙,
那麼就換個方向往西繞到歐洲遙遠的東方,
因此在船上也帶著準備給中國皇帝及印度君主的國書。
在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航行後,
海平面上終於浮現出了陸地,
也就是他所認為的印度(India),
並稱呼當地的土著為"印度人"。
之後他也成為西印度群島總督,
然而直到他逝世時,
仍堅信著所到達的地方是東方的印度。
雖然後來的人發現了這樣的錯誤,
但因為已經習慣這樣的稱呼,
因此便將位於東方的印度稱之為"東印度(East Indies)",
而當初哥倫布所發現的巴哈馬群島一帶則稱之為"西印度(West Indies)"。
或許,美洲的發現對於歐洲人而言是可觀的財富及大量的土地取得,
然而對於美洲的原住民印地安人;
哥倫布的到來是之後持續幾百年災難與噩夢的開始。
就連哥倫布在擔任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總督期間,
許多無辜的印地安人被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下令屠殺或是酷刑虐待,
除了貪婪地搜括當地人的黃金及其他具有價值的物品外,
成千上萬的印地安人也被當作牲畜運回西班牙當作是奴隸使喚。
此外,歐洲人所帶來的疾病;
像是天花、麻疹、痢疾、傷寒、肺結核等流行性傳染病,
也造成了西班牙所屬的高地印地安人損失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口,
甚至因而造成了某些部落的絕滅。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兼六園與加賀藩主前田利家











兼六園位於金澤市,
也就是日本中部石川縣的首府。
而石川縣、富川縣及福井縣,
這三個縣所涵蓋的地區,
自古以來便稱之為北陸。
北陸地區因為面臨著日本海,
每到冬季,
來至西伯利亞的嚴寒季風及大量水氣向東吹向整個北陸地區,
也造成了積雪厚度平均可達6公尺。
像是位於富山縣的立山雪牆(室堂到天狗平一帶的道路),
其積雪高度更可達20公尺;
因此每到春天解除封山後,
總是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來觀賞這樣難得的奇景。
金澤市是整個北陸地區最繁華的地方,
也是以前加賀藩(統治著加賀、越中、能登三國)的首府。
加賀(國)的範圍主要是在石川縣的南半部,
至於石川縣以北的半島則是屬於能登(國)。
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明治維新運動後,
兩百六十幾個藩國被廢除,
取而代之的,
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三個府(東京、京都、大阪)與72個縣。


十六世紀時;
豐臣秀吉打敗柴田勝家之後,
加賀便成為了前田利家的領地。
幾年前日本NHK的大河劇"利家與松"(當時緯來日本台也有播映);
其劇情便是在描寫前田利家與其妻子"松"一生的境遇。
而這部大河劇也難得的找了當時的偶像明星來參與演出,
像是唐澤壽明(飾演前田利家)、松島菜菜子(飾演松)、酒井法子(飾演豐臣秀吉的正室寧寧)、反町隆史(飾演織田信長)、竹野內豐(飾演佐脇良之)等。
十七世紀初的關原之戰結束後;
前田家的第二代家督-前田利長已經擁有加賀、越中、能登三國的領地,
是江戶時期(即德川家康統一天下後的兩百六十幾年期間)領土最大的大名,
合計共一百二十萬石(石是用來衡量體積的單位,也作為江戶時期計算俸祿的單位;亦即代表著封地上貢米的產量),
因此也被稱為加賀百萬石。
到了第五代家督-前田綱紀,
於西元1676年在金澤一帶建造了一座蓮池庭園,
並作為金澤城的外庭。
西元1822年,
第十二代家督前田齊廣在竹澤御殿完工時,
由奧州白河藩主松平定信參照了宋朝詩人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裏的一些字句"洛人云,園圃之勝,不能相兼者六,務宏大則少幽邃,勝人力則少蒼古,多水泉則難眺望,兼此六者為湖園",
認為此園兼具了裡面所提到的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六種特色,
因此便命名為兼六園。
而兼六園在第十三代家督前田齊泰挖掘了霞澤池之後,
也讓整個格局更趨於完整,
並與岡山市的後樂園、水戸市的偕樂園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園。


附帶一提的;
兼六園所在的金澤與加賀,
其特產為金箔(金澤箔的產量占日本市場98%以上)、加賀友禪(染布)、九谷燒與大樋燒(茶壺陶器)等。
此外;加賀一帶的溫泉也是享有盛名,
尤其是排名總是日本第一的加賀屋便位於加賀北邊的能登半島上。


造訪兼六園的時候
正值秋天楓紅之際,
雖然當時飄著絲絲的細雨,
但畫在畫布上
卻以深藍的夜空來取代~


2007年4月9日 星期一

心情沮喪的塗鴉...


心情很久沒有像今天這樣的低落跟沮喪...


趁著電腦在跑EXCEL巨集的空檔,
拿起辦公桌上的毛筆,
在昨天報告的簡報紙本空白處,
靜靜地將心中的低落與沮喪畫成簡單的線條...


很怕把心中負面的情緒無意間轉嫁到同事身上,
只是一整天有一種說不出的無奈與煩躁,
然而...透過了毛筆,
也將這種感覺宣洩在白紙上.
所以只要一離開座位,
還是不會忘了把笑容掛在臉上~


或許這也是自己的一種成長,
對於情緒的管理也變得比以前要來得謹慎小心.
有時一些失控的情緒只會讓自己幾年來建立的情誼與價值立刻消失殆盡;
因為人總是在意著厭惡的感覺,
而且會很輕易地抹殺掉並取代其他正面的感覺.


有時想...負面的情緒是一種創作的動力,
另一方面透過創作也可以稀釋掉負面的情緒.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一幅油畫的故事-淡水漁人碼頭


九年前的這個時候,
因為受訓的關係,
曾在淡水待了一個多月。
那時是在淡海的後備動員管理學校(前身是警備總部幹訓班)接受海巡軍官班的訓練課程。
而學校圍牆後方的碼頭,
就是現在總是吸引了許多觀光客的淡水漁人碼頭。
那時的漁人碼頭,
充其量只算是港邊的荒蕪空地.
而那時對碼頭的印象,
只有一些單調的反走私、反偷渡、反滲透的課程演練。
受訓結束後,
便返回台南縣北門鄉的營部繼續負責整個台南海岸線的海防訓練計畫。
事實上,
除了要面對五百多個士官兵外,
北門鄉、將軍鄉、七股鄉沿海的十五隻軍犬,
也是訓練官的業務。
所以那時也算是個狗官吧!
退伍後,
"以前的她"搬到淡水居住,
因此有幾年每個月至少要去淡水兩次。
當然三不五時就會去漁人碼頭的木製棧道上散步。
夕陽西下時,
無盡的天空被夕陽染紅,
從海邊吹來的微風也輕輕地撫慰著臉頰,
風中傳來的...是心中溫暖的悸動。
即使閃爍的星光開始盤據夜空,
心中卻仍溫存著一種共同擁有的幸福。
也因此,
拿起了畫筆與畫刀,
沾上了大量的法國群青色與鈷藍等油畫顏料,
在白色的畫布上塗抹出這幅淡水漁人碼頭。


已經很久沒有去淡水,
也很久沒有去吃阿給、阿婆鐵蛋、魚酥、魚丸、酸梅湯等小吃。
仰視著牆上的這幅畫,
波浪仍繼續地在畫框裡起伏流動著,
也感受到一絲絲的涼風輕觸著曾經悸動的心,
深藍的波濤正呼喚著停留在過去所擁有的溫馨與感動,
但已乾固的顏料仍持續地將記憶封存在流動的筆觸與濃稠的藍色裏。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史丹佛.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7/7)





西元1819年,
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史丹佛.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登陸後,
發現這座小島有著極重要的戰略及貿易優勢,
因此他便決定留在新加坡,
並積極建設這座小島成為英國海外的貿易據點。
而新加坡就在佛萊士的規劃及建設下,
由一個小漁村蛻變成為繁榮的國際化都市。
新加坡人為了紀念他,
許多建築或是路名都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像是Stamford Road、Raffles BLVD、Swissotel The Stamford、Raffles Hotel、Raffles City等...。
在新加坡河的北岸,
也可以發現他的兩座雕像。
一座矗立在他當年登陸的遺址,
也就是在亞洲文明博物館皇后坊分部右側的那一座白色雕像。
另一座則是坐落於維多利亞劇院&音樂廳的前面,
是一座黑色的青銅雕像。


離開了住了五天的瑞士史丹佛飯店(Swissotel The Stamford),
車子也往東沿著高速公路前往機場。
而隨著機翼兩側越來越吵雜的引擎聲,
飛機也朝著藍色的天際往北飛向台灣。
透過窗戶看著正在遠離中的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
很難想像這座機場有一半的土地是所謂的海埔新生地,
此外,也是東南亞甚至是全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並被評鑑為全球最佳的國際機場。
至於新加坡港則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國際轉運港(噸位第一;貨櫃量第二),
因此整個港口遍佈著密密麻麻的貨輪、郵輪、及貨櫃起重機。
附帶一提的,
現在的新加坡還是僅次於紐約、倫敦、及東京之後的國際第四大外匯市場交易中心。
坐在飛機上,
腦中一直思考著;
只有台灣面積五十幾分之一的新加坡,
其天然的景觀資源也不如台灣豐富,
但在去年(2006年)卻吸引了970萬人次的外國觀光客,
而台灣的外國觀光客只有350萬。
我想...治安良好、穩定的政經環境、乾淨整齊的市容、位於世界海空運的樞紐、通用英語、充滿規劃與創意的觀光遊樂設施、民族的包容與文化的尊重等特色,
或許這也是新加坡的魅力所在吧!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聖淘沙(Sentosa)與魚尾獅(Merlion)~(6/7)


聖淘沙(Sentosa)是新加坡本島南方的一個小島,
島上林立著高級飯店、遊樂設施、人工沙灘等。
目前也成為世界知名的度假天堂。
搭乘纜車(Cable Car)去聖淘沙是一種浪漫的感覺,
搭乘處在捷運東北線的港灣站(NE1:Harbour Front)。
在行程安排上先去海洋世界、魚尾獅塔、摩天塔。
海洋世界(Underwater World)的規模在東南亞是排第一的,
裏面有著83公尺長的海底移動隧道。
魚尾獅塔(The Merlion & Merlion Walk)高37公尺,
是島上最顯著的地標之一,
裏面也有電梯可以抵達獅頂的景觀平台。
而摩天塔(Carlsberg Sky Tower)高達131公尺,
隨著觀景塔緩慢的旋轉及升高,
大約10分鐘就會升到最高點。
透過旋轉塔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港灣內密密麻麻的大型貨輪及郵輪,
矗立在市區的摩天樓也會盡收眼底;
而天氣好的話還會看到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島嶼。
若是有多餘的時間還可以安排參觀蝴蝶公園、海豚樂園、音樂噴泉、新加坡萬象館等。







在新加玻,
最能代表其特色的建築物就是魚尾獅(Merlion)。
西元1964年的時候,
當時的Van Kleef水族館館長Fraser Brunner設計了獅頭魚身的魚尾獅作為新加坡旅遊局的標誌,
之後也就演變成為新加坡的象徵。
至於魚尾及獅頭的設計靈感,
主要是來自於新加坡的舊名。
在西元14世紀時,
中國的明朝將新加坡稱之為"淡馬錫"(Temasek),
而魚尾所代表的就是淡馬錫古城。
也代表著新加坡是從海洋中的小漁村所發展起來的。
至於獅子,
則是源自於一個傳說;
有個三齊佛王國的王子-(Sang Nila Utama)聖尼拉烏達馬,
當他第一次造訪這座島嶼時看到了一頭不知名的野獸,
有人告訴他這是印度的神獸-獅子,
因此便將此座小島命名為"Singapura"。
在印度文的意思就是獅子(Singa)城(pura),
也因此獅城就代表著新加坡的另一種稱呼。
最有名的魚尾獅坐落於濱海藝術中心對岸的魚尾獅公園,
高約8米的魚尾獅口中還噴著源源不絕的水,
這也是新加坡的第一座魚尾獅。

另一座高約37公尺的魚尾獅則是位於聖淘沙島上,
裡面有電梯可以抵達獅口及獅頂的景觀平台。

其他還有3隻嬌小的魚尾獅分別在花柏山頂、新加坡旅遊局門口、及魚尾獅公園的噴水獅背後。